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按历史发展顺序将“文气”说的发展做了简略的纵向勾勒,认为“文气”说的发展经历了酝酿、确立、繁荣、深化四个时期,主要介绍各个时期“文气”说的基本情况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评价。先秦两汉是“文气”说的酝酿时期。“气”观念在当时的哲学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也用来说明人生存的理由,后来音乐理论也多与“气”相关,人的风貌、性格、言辞等等都离不开“气”。魏晋南北朝为“文气”说的确立时期。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开了以“气”论文的先河,南朝梁的刘勰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思想,特别强调“养气”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养气”成了“文气”说的核心理论问题。唐宋是“文气”说的发展时期。唐宋古文家和宋代的道学家都重视“养气”,但目的不同。元、明、清三代是“文气”说的深入时期。深入到文学审美的层面,是这一时期“文气”说的主要特点。刘大櫆的“神气”说为探求文学之美提供了一种“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文气”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养气”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文学主体的修养上。文学主体的道德修养、情感培养和文学修养都离不开“养气”。“养气”不仅使主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为创作冲动的产生准备必要的心理条件。“养气”在文学创作构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文学主体的内心处于一种“虚静”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文学主体可以敞开空灵的心怀去容纳天地万物,可以洞观事物的本质,可以激活创作灵感,使文思通达,主体可以进入一种“物化”的高度审美境界。第三部分论述“文气”论者对文学风貌的追求,由作家精神道德支撑起来的“气”渗透到作品里,形成俊朗刚健之美;在以“气韵”论文的时候,实际上偏重“韵”的一面,即清新舒缓、含蓄隽永为特征的优美;从阴阳二气为文的角度将文学作品的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刚柔相济,不可抑此扬彼;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本真情性的表露,是作家生命力的体现,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雕琢,追求文学的纯真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