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让国家设施照料的孤残儿童重回社区或家庭的去机构化或去制度化”理念的冲击下,家庭寄养被公认为是最能满足寄养儿童情感需要的一种模式。在家庭寄养模式中,寄养家长是寄养儿童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主要提提供者,是寄养儿童接触频率最高的人。寄养儿童与同辈群体的沟通互动则相对较少,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活动就为其创造了学习同辈交往模式的机会,这在寄养家庭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对满足寄养儿童需要的不同主体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与以往的家庭寄养研究成果不同,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寄养儿童的需要为着重点,不只关注寄养家庭在寄养儿童需要满足方面的表现,还探讨了专业小组活动在寄养儿童同伴交往需要方面的作用。首先,对寄养家庭在满足寄养儿童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其次,以小组动力中的四个向度,即沟通与互动模式、凝聚力、社会整合以及小组文化为框架,对寄养儿童同辈交往互动需要方面的介入进行阐释。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主体在寄养儿童需要满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以寻找契合点,说明社会工作在家庭寄养模式中的其他介入空间,即针对寄养儿童同伴交往需要方面的介入空间,最终共同推动家庭寄养模式的改善和发展。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家庭寄养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对家庭寄养、寄养儿童需要和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寄养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即不同主体在满足寄养儿童需要方面的表现,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定性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而以需要为本的本土社会工作模式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寄养儿童需要满足的“内部化”与“专业化”分析。寄养家庭为寄养儿童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提供保障,详见下文中的寄养家长个案分析。而社会工作则对寄养儿童的同辈融入需要进行了介入,本文通过对小组动力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基于此,找出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而关注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成长与变化,以说明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介入寄养儿童需要的实际效用。第三部分:“内部化”与“专业化”的区别和联系。基于上文的材料分析,对“内部化”与“专业化”进行对比,思考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及操作性的建议,进而结合实际情况找到本文作者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