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宾县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llg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是位于我国东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宾县凹陷位于盆地边缘的东南隆起区,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宾县凹陷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密切,深入研究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地震、钻井、重磁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的研究了宾县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根据露头、钻井、重磁资料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基底岩性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的特点。盆地北部花岗岩和板岩、片岩等发育,南部板岩、中酸性火成岩及部分古老变质岩发育,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断裂附近往往分布着串珠状火山岩,火山岩主要发育于火石岭组和营城组。宾县凹陷基底岩性分布主要由板岩、花岗岩、中酸性火成岩、糜棱岩组成。中酸性火成岩主要成零星状分布。研究区石炭-二叠系主要是一套浅变质岩,以板岩为主,最新的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是重要的油气勘探远景目标层系。根据地震资料、重磁资料,解释出宾县凹陷内的4条大断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活动指数及活动速率表明,营城组末构造运动强烈,活动速率大;嫩江组沉积末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褶皱,地层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在野外露头观察、钻井分层、古生物、火成岩年龄测试及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宾县凹陷的地层进行了划分。从下到上依次发育白垩系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嫩江组及第三系、第四系。根据构造演化剖面及定量分析,研究了宾县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断陷-断坳转换-坳陷-萎缩褶皱四个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对地层厚度及沉积相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发育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作用强,伸展量大。登娄库组为断坳转化时期,伸展作用减弱,断裂活动速率也降低。泉头组—青山口组为坳陷发育阶段,沉积范围大,伸展作用弱,嫩江组后宾县凹陷进入萎缩褶皱阶段,发生抬升剥蚀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宾县凹陷青山口组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未成熟阶段,泉头组底部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火石岭组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宾参1井构造热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烃源岩在约110Ma左右进入生油窗,沙河子组烃源岩在100Ma左右进入凝析气、湿气阶段,主要生气阶段在100-60Ma。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及热演化过程,控制储盖组合的型式,也控制了圈闭的类型及分布;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的变化非常剧烈和复杂,尤其是地磁暴期间。外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可能会对卫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辐射带也是太阳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纽带,所
1.问题的提出冲击矿压是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释放而产生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是煤矿的重大灾害之一。冲击矿压不仅会造成井巷、设备及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采集依托互联网技术。“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将地震观测台网接入互联网,数千个不同测项的观测数据依托互联网传输到区域台
AVO技术利用叠前CRP资料,分析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来识别岩性、预测孔隙流体。自1982年以来,迅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地震岩性分析工具,在油气检测、储层预测、油藏描述中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近些年随着人口的增长,不合理开发的增加,耕地在逐渐减少,土地质量在退化,而土壤盐碱化问题正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退化的
等离子体是一种多粒子的系统,不同粒子之间的参数有很大差别,存在着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因此我们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物理模型,描述和解释不同尺度的磁结构。早先受限于卫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