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鲁迅小说选》杨译本个案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全球经济以及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于各国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又给各国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如何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专有项通过翻译的方式忠实而又准确的传达给译语读者,在针对不同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究竟选用何种策略,对译者来说是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苦难或是挑战,本论文正基于此立意。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维米尔提出,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更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活动的活动。因此翻译是基于原文的有目的的人类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各种规则的制约,然而目的原则起到最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维米尔的目的论,提出了“功能加忠诚”这一概念,对目的论进行了完善。  本文以《鲁迅小说选》的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为例,是因为鲁迅这部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极具民族性和文化特征的文化专有项,译者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对等的表达,所以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来研究该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作者首先对《鲁迅小说选》杨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了归类;其次,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对《鲁迅小说选》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笔者运用基于翻译目的论而总结的十一种翻译策略,对所归类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进行了解释和分析,逐一结合例子验证这些翻译是否满足目的论的三原则及功能加忠诚原则,并对这些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语策略再次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借此为后来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更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科学家对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一些学者们也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和研究翻译。2001年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自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