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讽刺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现代文学三十年,讽刺小说和其他小说门类一样,沿着其深厚的文学传统继续向前发展,使其艺术的河床不断地拓宽和加深。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坛,讽刺小说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并继续呈现繁荣和兴盛的态势,一度把讽刺小说创作推向高潮,在抗战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较之二三十年代讽刺小说,大后方讽刺小说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也更加深入,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便是小说中大量涌现对“丑”的描写。因此,从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大后方讽刺小说的审丑艺术是研究讽刺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审丑”作为审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中外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大后方讽刺小说的“审丑”是讽刺作家关注世界的独特方式,是讽刺作家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美学联系。大后方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时代的审美需求以及“暴露与讽刺”等相关理论的推动共同促成了大后方讽刺小说审丑艺术的生成。“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侧重面,催生了不同系列的审丑类型。群丑类型的交错,赋予了大后方讽刺小说丰富的内涵。讽刺作家从“丑”处落笔,暴露和讽刺大后方社会现实,以清除民族秽物,割除抗战痼疾,从而重建健康的民族肌体,为保证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也在精神层面、美学层面上凸显了讽刺小说的审美意义,大后方讽刺小说也因此获得不可小视的审美价值。本文选取大后方讽刺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审丑艺术为切入点,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新审视大后方讽刺小说,以期对大后方讽刺小说审丑艺术做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旨在对大后方讽刺小说审丑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