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史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ui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中国建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保护城市与建筑遗产、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开办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的学府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日益构建起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体系,确立了多个特色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崛起,而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则日渐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以古今中外城市、建筑、园林及其学科的发展过程、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发展的基石,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需要引起重视。学术界已有华南建筑学的大事记和对早期华南建筑教育的专题研究,为华南建筑学术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大事记有利于整体把握华南建筑学的全貌。早期华南建筑教育研究聚焦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状况,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但不曾谈及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发展。事实上,改革开放后至今的40余年是中国建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华南理工大学能够设立博士点并真正构建起学科特色方向的时期。华南建筑学者提出了颇有影响力的学科基础理论,设置了原创性较强的校本课程,优化了建筑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不讨论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发展状况,将无以凸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学术特色与教育特色。因此,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近现代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倡导学科创新精神,探索学科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期为华南理工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为深入阐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本文采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进行论述。在历史维度,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划分为酝酿期(1932-1949)、起步期(1949-1976)和拓展期(1976至今)三个阶段。学科酝酿期的阶段特征为雏形初现,具体表现为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引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设置和早期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学科起步期的阶段特征为理论奠基,具体表现为研究生教育兴起,建筑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华南建筑学者有组织地开展传统建筑与园林调查测绘,学科特色初现;亚热带建筑理论助力于建筑史研究,为改革开放后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拓展期的阶段特征是发展壮大,其重大事件包括建筑历史与现代建筑理论博士点顺利获批,建筑史教学呈现出体系化、地域化与专题化的趋势;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传统城市营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园林美学等研究方向逐步明确,理论研究指导了项目实践。本文总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规律,认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学术支持、频繁的学术交流、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师承关系是学科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整体把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学科研究方向为逻辑维度,选取古代城市与建筑防灾、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等特色方向,试图阐明学科的发展创新。华南建筑学者树立了建筑安全观念,构建了古建筑防洪、防火、防雷、防风、防震、防御等多个子方向,开发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建筑安全课程,建筑防灾学科属性明显。华南建筑学者搜集并诠释了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学术话语,推动传统民居研究的多学科拓展,阐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观,论证了创立中国民居建筑学科的必要性;注重民居教育和学术交流,组织召开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编订会议论文集与民居建筑年鉴,传播了最新学术成果。华南建筑学者提出了岭南园林的核心概念,拓展了岭南园林的研究内容,在园林史学、美学、物理学和园林营造等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理论体系。华南建筑学者推动了学术话语、研究内容和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特色方向的孕育与完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建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和引领。本文主要采用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经验归纳与逻辑演绎,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史,阐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总结发展创新,把握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形成了务实性、专题性、地域性的整体特征。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大部门相互配合,构建起“产研学”一体化的学科发展模式,为中国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花青素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水溶性色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以及抗糖尿病等生物学活性,在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黑色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特种鲜食玉米类型,除了具备鲜食玉米的口感好和营养丰富特性外,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资源。然而目前国际对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的研究和推广还
目前,机器在三维(3D)和距离上查看和感知环境的视觉能力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与二维(2D)视觉信息相比,分析三维视觉信息具有巨大的好处,有望得到更可靠和详细的分析结果。然而,3D计算机视觉的突破以深度估计技术的进步为标志。在3D计算机视觉中,立体视觉是深度估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场景的两个视图(立体图像)之间的视觉差异进行操作。为了获得准确的视觉视差线索,需要在场景的两个视图中找到对应点的图像坐
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结构新颖、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硼元素的缺电子性(electron deficiency)使其无法通过经典的二中心二电子(2c-2e)键形成稳定结构,需要通过多中心键来使体系满足八电子规则。这导致了硼的化合物丰富的结构多样性。理论和实验表明,二维硼材料可以在金属衬底上稳定存在,结构是含有一定比例的六边形空位的三角晶格,空位的具体分布可用于调控体系性质。当硼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二维
WC-Co硬质合金的硬度高,断裂韧性和耐磨性好,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Co是有毒性和磁性的战略性资源,而且以Co为粘结相的WC硬质合金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能差。开发性能优良、可替代Co的新型粘结相一直是硬质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HEA)以其优良的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以AlxCoCrCuFeNi高熵合金作为粘结相,采用放电等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对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要求日益严苛。作为现代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件,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缓解这一难题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MIMO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各应用场景对其提出的限制和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最紧要的是天线数量的倍增以及预留给天线排布空间减小之间的矛盾。多个天线单元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互耦效应,这样天线表面原有的电
3D打印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三维几何对象制造及复制的新技术,在个性化及功能化制造应用中越发普及。根据产品定制需求不同,3D打印可分为功能性3D打印与彩色3D打印,且前者因与国家战略匹配紧密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多。近年来,彩色3D打印在民生应用中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文化创意、科普教育、服饰艺术、品牌3D营销及餐饮食品等亟需颜色精确再现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受制于颜色再现精度挑战,当前这些彩色3D打印应用在全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可应用于平板显示、汽车尾灯、照明以及医疗健康等诸多场景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则由于活性层的光学吸收系数大、吸收光谱范围宽、易于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空穴注入/传输材料(HI/HT materials)广泛应用于OLEDs和PSCs等光电器件中。作为阳极界面层,HI/HT materials的基本作用是促进空穴从阳极注入并传输到OLED器件的发光
目前,锂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均已成为有效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其中,电极材料的研发是推动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锂离子和锌离子存储体系中层状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钼基材料、钒基材料以及碳基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NaVMoO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首次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益于Na VMo O6材料稳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针对降尿酸的药物大多具有毒副作用,且体外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效率低或评价活性与机体差异大等问题。食源性功能因子具有天然活性,且副作用小等优点日渐显现。本文以食源性肽、黄酮降尿酸为导向,基于稳定分化的三维类器官体系,构建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高效筛选与评价降尿
随着柔性电子器件在智能化和便携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和高性能的电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化学电池使用寿命短,需频繁充电或者更换电池才能维持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转。同时其含有锂、钴和有毒电解液等物质废弃后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收集装置,纳米发电机具有柔韧性、便携化和小型化等优点,能够将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成为实现便携式自供能电子设备的理想手段之一。但是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