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也是发展成为高血压的主要高危群体。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且已有靶器官损害的倾向。目前国内外针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药物干预研究已经展开,并已有研究显示适当的降压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延缓正常高值血压向高血压病的进程。动态血压是监测血压变化的有价值的无创性测量方法,对临床诊断高血压、降压治疗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动态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较之诊所偶测血压在预测心血管风险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目前国内外使用动态血压参数综合评价降压药物对正常高值血压者降压效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动态血压参数包括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长时血压变异,比较不同降压药物对正常高值血压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旨在为做好正常高值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血压昼夜节律特点;⑵观察正常高值血压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弹性的关系;⑶观察不同降压药物对正常高值血压者的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长时血压变异的影响;⑷降压药物干预后,观察不同药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年龄40~70岁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者36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替米沙坦组120例,吲达帕胺组120例,对照组120例。分别于基线期和随访结束时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体重、腰围、臀围等一般资料;采集晨起空腹血测定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应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并计算其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指标;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定颈-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应用颈动脉超声心动图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基线期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共进行24个月。在每次随访期间,进行药品的分发与回收,收集诊室血压、心率等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新发高血压事件与心脑血管事件并复印相关资料。【研究结果】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非杓型节律者所占比例约为41.4%。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nSBP、nDBP较高,SBPF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以crPWV为因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rPWV与SBPF呈负相关,与24hSBP、dSBP、nSBP、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PWV(m/s)=8.308+0.03×nSBP(mmHg)+0.054×TC(mmol/L)-0.139×SBPF,夜间平均收缩压、总胆固醇、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是crPWV的主要影响因素。⑶以IMT为因变量,相关分析显示:IMT与SBPF呈负相关,与24hSBP、dSBP、nSBP、年龄、 TC、 LDL-C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mm)=0.460+0.024×24hSBP(mmHg)+0.051×LDL-C(mmol/L)-0.007×SBPF,24h平均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是IMT的主要影响因素。⑷治疗后,替米沙坦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达帕胺组一般资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⑸治疗后,替米沙坦组与吲达帕胺组24h、白昼、夜间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替米沙坦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增高,非杓型血压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达帕胺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⑹治疗后,吲达帕胺组24h收缩压-标准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血压变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⑺治疗后,替米沙坦组crPWV与IM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吲达帕胺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⑻与对照组相比,替米沙坦组和吲达帕胺组新发高血压事件明显减少(P<0.05);三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例数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⑴正常高值血压非杓型节律者与杓型节律者相比,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动脉弹性减退明显。⑵正常高值血压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影响动脉弹性的重要因素。⑶替米沙坦与吲达帕胺均能显著降低正常高值血压者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⑷替米沙坦有益于改善非杓型血压节律,且对动脉弹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⑸吲达帕胺对血压节律的改善不及替米沙坦,但在减小24h收缩压变异方面具有优越性。⑹两种降压药物均能有效降低新发高血压例数,但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目前尚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