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诺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菌,通常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主要感染渠道,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该菌可引起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等,且致死率高达40%-80%。克罗诺杆菌分布广泛且严重危害某些特定人群(如新生儿)生命而被广泛关注。克罗诺杆菌的抗逆性很强,而目前对克罗诺杆菌抗逆性的相关基因研究鲜有报道。 本课题以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野生株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质粒结合转移的方法构建克罗诺杆菌的突变体库。基于突变株和野生株在不同逆境胁迫下(渗透压胁迫、氧化应激胁迫、干燥胁迫、酸胁迫)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逆境耐受突变株;通过随机PCR反应及数据库比对确定其突变位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结晶紫染色测量突变株和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实验研究,并借助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逆境胁迫下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物膜微观变化。结果表明,1.渗透压胁迫相关因子包括:内膜蛋白YhjD、钾离子外流蛋白KefA、肽基辅氨酰异构酶、半胱氨酸-tRNA复合结构脱酰基酶、寡聚半乳酸裂解酶;2.干燥胁迫相关因子包括: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糖基水解酶、海藻糖-6-磷酸合酶、外膜蛋白A、碳磷裂解酶复合物亚基团;3.氧化应激胁迫相关因子包括:泛酰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丙酮酸激酶、磷脂酶A、丙氨酸消旋酶2、铁离子转运蛋白A、硫氧还蛋白2和谷氧还蛋白3;4.酸胁迫相关基因包括:葡萄糖基转移酶MdoH、胞外丝氨酸蛋白酶、硫酸盐转运体、磷酸盐转运体亚基,并且发现除了糖基水解酶之外,其他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较野生株均为显著下降,可见,克罗诺杆菌通过产生生物膜增强自身在逆境条件下的存活能力,研究结果为探究克罗诺杆菌抗逆性机制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对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克罗诺杆菌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