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进行周期/非周期排列而成的人造结构。与三维超材料相比,它具有超薄厚度,损耗低,易于与其他器件集成等优点。同时,通过调整超表面单元的几何形状或排列方式,可灵活操控电磁波的幅度、相位及极化等物理量,因而在电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超表面对电磁波的极化调控展开研究,设计了两种透射型高性能线-圆极化转换器。结合Floquet定理和传输线理论,分析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进行周期/非周期排列而成的人造结构。与三维超材料相比,它具有超薄厚度,损耗低,易于与其他器件集成等优点。同时,通过调整超表面单元的几何形状或排列方式,可灵活操控电磁波的幅度、相位及极化等物理量,因而在电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超表面对电磁波的极化调控展开研究,设计了两种透射型高性能线-圆极化转换器。结合Floquet定理和传输线理论,分析了具有强层间电磁耦合情况下的高精度等效电路模型,得到超表面的等效阻抗及散射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器件内部耦合机理及电磁耦合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器件的修正方案,最终得到厚度超薄的超宽带线-圆极化转换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层状超表面结构的等效电路分析方法中,已有的研究都是将超表面层等效为阻抗表面,将介质层看作传输线。这种等效模型对介质层厚度较厚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当介质层厚度为亚波长范围时,激励的高次谐波将通过介质层对相邻的超表面层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等效电路的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将Floquet理论与传输线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高精度耦合等效电路模型。从等效电路的角度出发,将超表面等效为一种广义波导结构,利用模式匹配法,最终得到层状结构的等效阻抗和散射参数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与全波分析法对比,所提出的等效电路模型在宽频带范围具有高精确性。进一步通过等效电路深入分析了层状超表面内部的电磁耦合机理及其对传输性能的影响,该部分内容为后续设计厚度超薄的层状超表面功能器件提供了理论支撑。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三层超表面构成的高性能透射型线-圆极化转换器。器件的上层和底层为由弯折线构成的超表面,中间层为修正的渔网结构。其中修正型渔网结构是将常规渔网结构沿x方向周期性刻蚀狭缝形成,通过刻蚀周期性狭缝,器件的带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采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器件的极化转换机理。数值和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可以将线极化入射波在10-16GHz的宽带范围内转换为圆极化透射波,相对带宽为46%。即使当入射角增加至40度时,器件仍然可以在10-13.8 GHz的频率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极化转换性能。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实验样品,实验验证了器件的工作性能。3.在上一章设计的器件中,介质层厚度较厚,等效电路模型中忽略了高次谐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获得厚度超薄的极化器,我们提出了一种超薄、双层线-圆极化转换器的初始模型。每层超表面的单元结构相同,都是由分裂型的耶路撒冷十字结构和一个金属线栅构成。采用耦合等效电路模型,深入分析了器件内部的电磁耦合机理及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电路元器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我们提出在每个单元结构中沿y方向插入四个金属条,用来调整y方向的表面阻抗,以调整y方向透射波的振幅和相位,使得两正交极化透射波在超宽带范围内满足圆极化波的振幅和相位条件,从而极大拓展了器件工作带宽。数值和实验结果表明,该超表面能够在6.1-12.6 GHz的宽带范围内将线性极化入射波转换为圆极化透射波,相对带宽为69.5%。
其他文献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以及激光雷达、消费级RGB-D相机、双目相机的出现,促使三维重建技术在医疗卫生、机器人技术、电力巡检、虚拟现实、犯罪现场还原、建筑基坑施工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传统对单个物体的重建技术已日趋成熟,三维重建技术正朝大规模、大动态的场景重建方向发展。然而,以手持三维重建设备重建小规模场景的方式不适用于大规模、大动态、存在危险的场景。四旋翼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大等优点,非常适合替
偏振是太赫兹波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太赫兹波偏振转换器件尺寸较大且色散严重。超表面,是一种人工构造的超薄二维阵列平面,有利于太赫兹系统的微型化和集成化。因此,利用超表面调控太赫兹波偏振,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偏振调控器件的缺陷。本文以太赫兹波偏振调控为目标,通过二氧化钒和石墨烯构建可重构超表面,实现太赫兹波偏振的动态调控。本文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研究了超表面实现太赫兹波偏振调控的基本理论,以及
近些年来,通信系统正逐渐朝着高速率、高可靠性和大数据传输容量等方向发展。本文依托此发展趋势和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的要求,对印刷天线的宽频带/双频带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正六边形超宽带小型化印刷天线研究。该研究主要通过改变单极子印刷天线正面的正六边形辐射贴片形状与背面的地板结构来实现宽带化。最终优化的天线工作频段为3.13~29.33 GHz,带宽为26.2 GHz(161.4%),
LiAlH4虽具有较高的理论含氢量(10.6 wt%),但存在放氢温度过高、放氢速率缓慢和可逆吸氢性能差等缺点,限制其作为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制备Ni/C、TiO2@C、NiTiO3三种掺杂剂,并系统研究了它们对LiAlH4放氢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室温下,采用自组装反应得到了含Ni的络合物,进一步结合高温热解制备得到了棒状Ni/C材料,通过机械球磨方式将Ni/C掺杂到LiAl
随着5G的部署、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他高移动应用的日益发展,对多普勒环境下的高可靠、高容量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非相干抗时、频色散波形拓展到空间抗色散波形可以有效的满足高移动场景下的通信需求,但目前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方法。针对非相干抗双色散波形的空分拓展,将非相干MIMO空分复用模型与抗双色散衰落的波形相结合,设计了一个时-频-空调制信号体制,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可以获得在时、频、空域上的联合复用,
无人驾驶是保障交通安全与提升舒适驾驶的重要技术,交通场景多目标检测与分割技术在无人驾驶场景理解中起着关键作用。交通场景中随时出现的行人、车辆、交通标志以及交通灯,受到遮挡、光照不均匀以及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加剧检测与分割难度。针对多目标检测与分割准确性、鲁棒性与实时性的需求,本文应用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研究交通场景多目标检测与分割改进算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款可搭载移动端的检测与分割智能系统。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逐渐落地,智能制造也快速的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智能制造的飞速向前发展催生了物理世界与信息化的虚拟世界进行深度融合的需求,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交互融合的最佳途径刚好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针对数字孪生技术中虚拟孪生体建模还原物理世界场景时面临的速度慢、还原度低和物理世界数据驱动的实时可视化开发门槛高、
当今,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消耗,世界各国对海洋领域的探索在不断扩展。水下场景成像环境恶劣,导致水下图像中出现模糊,对比度低和颜色失真等退化现象。这些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水下场景的视觉质量,图像处理算法的准确度,以及包括海洋生态、水下交通和海洋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由于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高效而卓越的图形处理能力和对复杂映射的学习能力受到认可。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图像复
钛酸钡(BaTiO3,简称BT)是应用最广泛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能的铁电陶瓷材料,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支柱”。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向小型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要求电子元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因此对钛酸钡粉体的晶粒尺寸、四方相、分散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水热法进行高性能纳米钛酸钡粉体制备技术探究,利用XRD、FT-IR、PSD、SEM等表征方法对样品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以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