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内观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在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内观认知疗法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并给予相同时间的工娱治疗。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实行药物治疗联合内观认知治疗的形式,患者在基本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后,对患者进行内观认知疗法的治疗共28天,每日维持在3小时的治疗,并对患者随访12周,每日保证进行一次20分钟左右的面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量表、BPRS量表、韦氏智力检测结果、治疗前后SCL-90量表、WSCT测试结果以及治疗前后NOSIE量表等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对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对比,内观认知疗法组有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在17岁至43岁之间,平均年龄(36.1 ±2.5)岁,平均病程为8.1年,首次治疗的年龄为(27.4±1.5)岁,首次住院年龄为(28.6±1.3)岁,药剂量为(356.7±105.9)mg,对照组有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在16岁至44岁之间,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6.5±2.2)岁,平均病程为8.3年,首次治疗的年龄为(27.1±1.7)岁,首次住院年龄为(28.7±1.9)岁,药剂量为(361.2±102.8)mg,内观认知疗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由PANSS量表分析患者在阴性(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兴趣缺乏等)、阳性(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以及一般精神病症这些不同项目中,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差别较小,此时两组之间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以及随访12周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比治疗前,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患者的BPRS量表评分对比,了解患者最近一周内的精神症状及现场交谈情况,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平均为52.2分,而治疗后的评分平均为52.1分,随访12周后BPRS的评分平均为52.2分,而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的BPRS表评分表中显示在治疗前评分平均为53.4分,而治疗后的评分平均为48.6分,随访12周后BPRS的评分平均为45.2分,经对比分析,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PRS量表评分无明显差距,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在随访12周后的BPRS量表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随访12周后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韦氏智力检测结果对比,可以发现患者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改变,在算数、相似、拼凑、词汇以及排列等不同项目中,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析症状自评量表的评测结果,对精神分裂疾病患者在抑郁、焦虑等诸多病症项目进行评分,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前的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和焦虑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患者的执行能力,内观认知疗法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12周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治疗前相比,内观认知疗法组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OSIE量表分析,对比患者精神分裂症状出现的频率,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积极因素、社会功能、迟缓、激怒以及抑郁评分当中,两组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积极因素、社会功能、迟缓、激怒和抑郁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内观认知疗法组在治疗后和随访12周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观认知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疾病患者来说,其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不仅改善了患者社会功能及执行能力情况,提高了患者的智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能减轻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对患者的真正康复有极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学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孝德教育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重构充满孝与感恩意识的德育,在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孝意识的群体缺失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高知人群,其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以孝为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了身体健康“不治已病治未病”和社会治理“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学思想和防治原则,以预防疾病和社会动乱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和健康事业盛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未病先知,未病先防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身边的社会、身边的团队、身边的同伴共同愉快地生活和开展有效的工作。面对竞争与合作的日益加强,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人才合作精神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它们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1]。所谓共同生活就是指强调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所有高校都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育人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