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往往忽视对译者的研究,从而导致了译者地位的边缘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日程,译者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就翻译行为而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唯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只有他才能作出选择并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因此,在本文中译者被看作翻译的主体,并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其主体性。根据语用顺应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外部的原因。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对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作出一系列能动选择的过程。本文将语用顺应论应用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为了达到预期翻译目的,译者在不断作出适应性的语言选择的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围城》英译本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的研究,表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有目的的选择中得以发挥的。这种为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所作出的选择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篇层面。通过分析得出,语用顺应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较好的解释力;《围城》英译本中所谓不忠实的地方正是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和交际效果而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作出顺应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