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这种转型是全方位的,经济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农业又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部,自在转型之列,近代国人敏锐觉察到了这样一种需要,开始力倡农业近代化,而运用科技,在他们看来,是实现农业近代化最有效的一个法宝。他们敦请政府顺天而行,在中国这块他们认为是世界上最肥美的土地上把那农业科技讲究起来。本文力图通过对近代科技兴农思想进行一些考察,以期丰富人们对近代农业思想的认识。 全文共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的产生及其原因。近代科技兴农思想萌动于经世派,形成于早期维新派,集大成于孙中山。中国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的产生有来源于外部现实的需要,也有源于近代思想家自身因素的影响,是现实需要与思想催动的交织品。 第二部分论述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的主要内容。近代科技兴农思想贯穿劳动对象、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劳动引导这四大方面。关于劳动对象,包括生产前的劳动对象水利,生产中的劳动对象品种改良,地力的利用和提高,生产后的劳动对象农产品的深加工;关于劳动工具,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大篇幅地论述了机器这种先进的工具在农业中的魔术般作用;关于劳动主体,近代国人论述了农业教育对于劳动主体在农业中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关于劳动引导,他们认为农业科技的推广,政府责无旁贷,并且为了使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切实有效,他们要求成立一个引导农业科技推广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农会。 第三部分论述了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的特色与价值。近代科技兴农思想体现了更多的中西结合的特点,他们的科技兴农思想并非是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简单传承,而是有所创新,也不是外国农业思想的纯粹照搬,而是有所改造。近代科技兴农思想既超越现实,但又不脱离现实,在理论上,对中国农业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近代农业并未因近代有识之士的宣传而走向科技化,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低下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科技兴农思想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