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与社区支持研究——以东莞市长安镇M社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不仅关系到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及整个社会的和谐。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可以借助城市社区这一社会化组织载体。  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立足于东莞市长安镇M社区研究M社区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支持,发现社区在支持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不足,并就加大农民工市民化社区支持提出可行性对策。  具体而言,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剖析了社区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再从现象学层面描述东莞M社区的农民工市民化实践,即根据学者对社会支持内容的划分,结合M社区的实际支持情况,发现M社区主要为农民工提供物质支持、服务支持和情感支持。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实地的调查,认为社区对农民工的支持并未形成体系,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参与和社区保障四大方面对农民工的支持均有不足。在成因分析上,从社区支持主体、社区支持介体和社区支持客体三方面介入,系统地探讨农民工市民化中社区支持缺乏的重要原因。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加大农民工市民化社区支持的对策:社区应从管理、服务、参与、就业培训和教育五大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市民化支持;同时,政府、企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外界力量也要给予相应配合,以保证农民工市民化社区支持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郊区域被划进城市的版图,大批农民从土地中剥离,成为了城郊失地农民。现实中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活动已经推行很多年,然而,客观地来说他们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就业岗位,大量的外来人口连同他们的家庭开始涌入城市,他们一般居住在房租较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户籍制度等
学位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一方面人们开始理性化,对民间信仰的需求可能会有减弱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也在现代性的趋力下,各民间信仰庙宇展开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使得民间信仰庙宇呈现出
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发起的一个项目,意在通过将高校中的优秀毕业生补充到地方教育系统中,以缓解一些地方师资力量的不足,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准。支教团是由官
近年来,民间公益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露,且在吸引大众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活力与魅力。本文以T市一个女学班为例,主要分析该民间公益组织女性角色的建构机制。  导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