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流化聚团流体动力学特性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态化技术是分散和处理纳米颗粒的最佳技术之一,由于颗粒间极强的粘性作用,纳米颗粒以聚团形式实现流态化。由于纳米颗粒流化聚团呈现高孔隙率特性,同时具有复杂多级内部结构,传统实心颗粒曳力系数模型很可能不适用,必须考虑聚团结构对其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气体和聚团的相间作用机理,揭示聚团结构特性与其流体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纳米颗粒流化聚团曳力系数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固化流化聚团的切片的透射电镜图像定性揭示流化聚团的多级固体结构及多尺度孔隙结构,通过图像分析定量表征流化聚团内硬聚团和简单聚团的形貌特点及分形维数,多尺度孔隙的孔隙率及孔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流化聚团三级结构均具有多尺度特性,硬聚团粒径在300~1000 nm之间,简单聚团粒径在1~20μm之间,流化聚团粒径在100μm~2 mm之间。硬聚团、简单聚团和流化床上部流化聚团的形状都不规则,而底部流化聚团的形状接近球形。流化聚团三级结构均具有分形特征,硬聚团和简单聚团的分形维数分别约为1.9和2.6。流化聚团的孔隙结构复杂且不均匀,具有多尺度特征。在简单聚团内部,近50%孔隙的尺寸在25 nm到100 nm之间。在简单聚团之间,近40%的孔隙大小为数百纳米,其余则为微米级孔隙。基于分形理论,建立流化聚团径向变渗透率模型。构造具有不同分形维数及粒径的模拟对象,对其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气体绕流和穿过特性及受力特性进行模拟研究。考察分形维数、雷诺数及聚团粒径对聚团内外部速度场、压力场及流线变化的影响规律,分析上述变量对聚团曳力系数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大,穿过聚团的流体增多且聚团内部流体平均速度增大;随着分形维数或聚团粒径增大,穿过聚团的流体减少且聚团内部流体平均速度减小;随着雷诺数、分形维数或聚团粒径增大,聚团前后的压差均明显增大。分形维数不大于2.6时,曳力比随着雷诺数或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雷诺数低于约100或分形维数为2.4时,曳力比均小于1。当雷诺数大于约100且分形维数为2.6和2.7时,曳力比均大于1。随着聚团粒径的增大,曳力比首先快速增大,随后基本不变。流化聚团与实心球形颗粒受力差异明显,在计算单个流化聚团受力时,将其假设为实心球形颗粒并不合理。基于模拟结果建立了基于分形维数、雷诺数和聚团粒径的曳力系数模型。开展单个流化聚团沉降实验,分析聚团沉降速度随聚团粒径及密度的变化关系,分析聚团曳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并与等效实心球的相应变化关系对比研究。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流化聚团与等效实心球的沉降速度差异受聚团密度影响明显。基于曳力比,对比分析了流化聚团及等效实心球之间的动力学特性的相同点及差异。流化聚团与等效实心球的受力特性差异与简单聚团间的孔隙率紧密相关。当简单聚团之间的孔隙率低于0.58、在0.58到0.77之间和大于0.77时,曳力比分别大于1、接近于1和小于1。流化聚团的渗透率应该基于简单聚团的粒径和它们之间的孔隙率来计算,采用原生纳米颗粒的粒径和流化聚团的总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并不合理。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基于模拟结果所建立的曳力系数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双流体方法,基于已建立的聚团曳力系数模型模拟预测典型实验工况下的纳米颗粒聚团流化行为,并与应用实心球曳力系数模型及均质渗透球曳力系数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单一粒径和宽筛分粒径条件下不同流化风速对床层膨胀高度,轴向压力及聚团浓度分布,径向聚团浓度、气体速度及聚团速度分布等宏观流化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考察所建曳力系数模型在全床模拟中的适用性。尽管渗透模型与实心球形模型的单颗粒的曳力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一粒径的模拟结果表明全床模拟结果的差异并不明显,三种模型的床层膨胀高度、轴向压力分布、轴向聚团浓度分布都较为接近,且三种模型床内径向均呈现环核流动特征。随着流化风速增大,流化床底部聚团浓度降低,上部聚团浓度增大,上部区域和全床床高均显著升高,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考虑聚团宽筛分粒径分布的分形聚团曳力系数模型的床内轴向压力分布特性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都呈现分区流化特性,聚团浓度沿轴向高度升高而降低。
其他文献
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不仅是对确定性微分方程理论的推广,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但随机微分方程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求解往往只能依赖数值方法。当前数值计算研究领域的普遍共识是“数值方法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原问题的本质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求解流形上(具有守恒量或李群结构)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投影思想是保守恒量数值方法最经典的构造思想之一。随机标准投影方法的的优点在于
随着光电材料研究的深入和微纳光学加工工艺的成熟,光电功能器件也在朝着集成化、小型化、多功能化和主动可调等方向发展。因此,利用石墨烯、二硫化钼、氮化硼等单层二维材料探索量子化光电效应的研究应运而生并成为热点之一。同样,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 Semiconductor,MOS)能够形成聚集在界面的超薄电荷积累层,并由于其准二维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积累层在电学控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
与前几代移动网络相比,5G网络的能力有了飞跃提升。5G除了带来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外,还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至各个行业。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覆盖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面向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十四五"期间,15个行业的5G应用正成为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推进重点。
期刊
振动能量转移过程是指能量从受激发的振动态向外转移的过程,作为分子中能量转移过程的中一个基本环节,影响着众多的物理化学现象。近年来,飞秒激光等超快光谱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和超算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选键化学以及振动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对于含能材料而言,振动能量转移除了影响熔点、热稳定性等基本性质外还与其中的起爆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含能材料中的振动能量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超快时间分辨红外光谱是观测振
5G技术为互联网医疗带来质的飞跃,意味着智慧医疗时代的真正到来进入"十四五",北京提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将医药健康列入重点打造的"两个国际"引领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智慧医疗将迎来飞速发展期。智慧医院应该怎么建?智慧医疗体系应该如何运行?《经济》杂志、经济网调研组就这些问题与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郭君进行了探讨,了解他们对智慧医疗的探索历程
期刊
银/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封装材料,但目前产品化主要技术瓶颈在于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依旧存在不足。因此探究简单有效且能同时提升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方法迫在眉睫。本论文提出了使用共轭高分子掺杂导电复合材料以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方法。首先使用氧化聚合与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出高导电、高分散性和形貌可控的共轭高分子纳米颗粒,共轭高分子微量掺杂可数十倍提高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
B2相强韧化的块体非晶合金复合材料(BMGCs)兼具高强度和大塑性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其高强度主要来自于非晶相的贡献,大塑性得益于B2相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及其对剪切带扩展的阻碍。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B2相室温强韧化机理的研究,作为复合材料的组成相,研究非晶相的变形行为对于设计开发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同样至关重要。同时,该类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低温和高温变形机理尚不明
结构轻量化是汽车、飞机和火箭等运输工具节能减排和提高机动性能主要手段,实现结构轻量化的主要途径是采用轻质材料和轻体结构。对于材料一定的结构,设计并制造出合理形状的轻体结构是减轻重量的主要方法,其中变截面中空构件是轻体结构的主要形式。内高压成形是变截面管件成形的重要工艺,在管内施加高压液体和轴向补料将材料压入模具型腔使其成形为设计零件。内高压成形中内压为变形主驱动力,所需压力高,不易补料,且伸长变形
高熵合金,也称多主元合金,一般包含多种主要的组成元素(一般五种或者五种以上元素,并且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百分比为5-35%)。高熵合金由于其具有简单的固溶体结构(面心立方,体心立方或者密排六方)和较高的室温、低温及高温力学性能,而受到许多冶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由于高熵合金具有含有多个元素的特点,使得合金成分的设计存在较多的可能。这一方面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为它的成分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混合传播模式的高频超视距雷达结合传统高频天波雷达和高频地波雷达各自的优势,克服其固有的缺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频超视距雷达系统的性能,扩展其应用场景,是近年来高频超视距雷达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新的混合传播模式体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混合传播模式下非平稳杂波的抑制问题是制约混合传播模式雷达目标探测性能的重要因素。混合传播模式下的海杂波信号会受到电离层传输信道的相位调制、系统布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