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mRNA的筛选、验证及健脾清热活血法的干预机制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ge1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以寻找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关键分子、探讨中医药干预机制为主要研究目标。以mRNA为目标分子,通过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的关键mRNA,验证其在“炎-癌”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初步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基于关键分子,在评价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医药调控关键分子,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1.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关键mRNA的筛选与验证本部分研究以mRNA为目标分子,采集胃“炎-癌”不同病理阶段的临床患者胃黏膜标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5)、慢性萎缩性胃炎(n=5)、胃癌前病变(n=5)、胃腺癌(n=5))共20例样品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差异表达的mRNA。以FunrichV3.0进行分子功能富集分析及蛋白互作分析。在此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引入TGCA及GEO数据库的大样本基因芯片数据,以TGCA和GEO数据库中正常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癌,172例临床患者胃黏膜样本的基因芯片数据为研究对象,以GEO2R、CRN及GEPIA工具分析芯片表达谱数据,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显著差异表达的mRNA。以FunrichV3.0进行分子功能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整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及高通量二代测序数据,共同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的关键mRNA。候选的关键mRNA分子,首先在胃“炎-癌”四个病理阶段(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7)、慢性萎缩性胃炎(n=7)、胃癌前病变(n=7)、胃腺癌(n=7))共28例人胃黏膜样品中进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经过小样本验证所明确的mRNA分子,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别在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验证。176例人胃黏膜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60)、慢性萎缩性胃炎(n=59)、胃癌前病变(n=30)、胃腺癌(n=27))。121例人胃黏膜样品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33)、慢性萎缩性胃炎(n=34)、胃癌前病变(n=25)、胃腺癌(n=29))。明确关键mR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所明确的关键mRNA,依据其在胃“炎-癌”个病理阶段的表达水平,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对照组,绘制单个mRNA及组合mRNAs用于预测胃癌前疾病及胃癌的ROC曲线,分析其用于预测胃癌前疾病及胃癌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同时分析其与OLGA、OLGIM分期的相关性,阐明关键mR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重要临床意义。2.健脾清热活血法调控“炎-癌”相关关键mRNA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本部分研究首先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受试者来源于11家广东省内的三甲中医院,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受试者,试验药为健脾清热活血方(胃萎清颗粒),对照药为叶酸片,疗程为24周,以病理组织学为主要结局指标。研究周期为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完成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的基础上,筛选治疗有效且治疗前后均冻存胃黏膜标本的受试者进入疗效机制研究。以所验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的关键mRNA为靶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关键mRNA表达水平,评估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差异变化。借此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法及叶酸片调控关键mRNA的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阻断“炎-癌”转化的可能机制。结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关键mRNA的筛选与验证20例胃“炎-癌”不同病理阶段的人胃黏膜标本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共筛选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的mRNA,1781个。“炎-癌”相关通路802个,分子功能128个、细胞组分241个、生物学过程68个。其中,P<0.05的通路90个,分子功能30个、细胞组分38个、生物学过程16个。蛋白相互作用关系885条。TGCA及GEO的基因芯片数据挖掘筛选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mRNA,13个。“炎-癌”相关通路114个,分子功能8个、细胞组分18个、生物过程7个。P<0.05的通路25条,分子功能6个、细胞组分5个、生物学过程0个。邻近相互作用蛋白23个,相互作用关系27条。整合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及高通量二代测序数据,候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相关关键mRNA5个。候选的5个mRNA分子均在28例胃“炎-癌”不同病理阶段的人胃黏膜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5个mRNA的表达水平在四个病理阶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小样本验证结果上,筛选“炎-癌”四个阶段表达趋势一致的LYZmRNA及SSTmRNA扩大样本量验证。LYZmRNA及SSTmRNA在176例胃“炎-癌”不同病理阶段的人胃黏膜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YZmRNA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腺癌四个病理阶段表达水平呈非正态分布(P>0.05),2-ΔΔCt中位数分别为1.18>0.79>0.52>0.35,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表达水平呈差异性下降趋势。SSTmRNA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腺癌四个病理阶段表达水平呈非正态分布(P>0.05),2-ΔΔCt中位数分别为0.941>0.53>0.32>0.1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表达水平呈差异性下降趋势。该结果在蛋白水平得以验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YZ在四组阳性表达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χ2=7.47,p=0.00)。SST在四组中存在差异表达,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χ2=19.64,p=0.00)。因此,明确LYZmRNA及SSTmR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重要作用。LYZmRNA的ROC曲线显示,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为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AUC=0.636,P=0.01;胃癌前病变组 AUC=0.711,P=0.00;胃腺癌组 AUC=0.867,P=0.00。SSTmRNA的ROC曲线显示,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为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AUC=0.618,P=0.02;胃癌前病变组 AUC=0.728,P=0.00;胃腺癌组 AUC=0.831,P=0.00。(LYZmRNA+SSTmRNA)的组合ROC曲线显示,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对照,AUC=0.718,P=0.00;胃癌前病变组 AUC=0.762,P=0.00;胃腺癌组 AUC=0.894,P=0.00。AUC>0.5,P<0.05说明SSTmRNA及LYZmRNA用于预测胃癌前疾病及胃腺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联合应用诊断效果更佳。LYZmRNA的表达水平与OLGA、OLGIM的分期有关,0期分别与Ⅰ期、Ⅱ期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P<0.05)。SSTmRNA的表达水平与OLGA、OLGIM的分期有关,0期分别与Ⅰ期、Ⅱ期、Ⅲ期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P<0.05)。2.健脾清热活血法调控“炎-癌”相关关键mRNA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在评价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的临床研究中,共有8家中心参与,3家中心退出,共纳入177例受试者,其中,完成研究的受试者共131例,纳入主要结局评价。其中,健脾清热活血方组65例,叶酸片组66例,受试者性别、年龄分布均无组间及组内差异(P>0.05)。以受试者自身前后对照,评估治疗前后的病理积分变化,结果得出Z=-3.55,P=0.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明确二者治疗效果的差别,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CAG的病理程度在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CAG病理积分无明显差异(Z=-0.201,P=0.84)。健脾清热活血方组(治疗前-治疗后)OLGA及OLGIM分期的变化,P=0.00,存在统计学差异。叶酸片组(治疗前-治疗后)OLGA及OLGIM分期的变化P=0.00,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健脾清热活血方-叶酸片)两组OLGA与OLGI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P=0.89;Z=-1.33,P=0.18)。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CAG的病理疗效为80.00%,叶酸片为83.33%,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0.21,P=0.83)。在完成疗效机制研究中,健脾清热活血方组n=21,叶酸片组n=21,治疗前后胃黏膜中LYZmRNA及SS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健脾清热活血方及叶酸片均可上调LYZmRNA及SSTmRNA的表达水平,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前-治疗后)P=0.029,叶酸片组(治疗前-治疗后)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5个mRNA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发挥作用。其中,LYZmRNA及SSTmRNA经初步验证明确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2.健脾清热活血法及叶酸片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可有效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等胃黏膜病变,其可能通过上调LYZmRNA及SSTmRNA的表达水平而发挥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华,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智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机制下的新课改,依旧要秉承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价值及影响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学会理解传统文化厚重深意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旨在"通过审美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期刊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长江两岸,又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加之历史上数次人口变迁,大批移民迁入,其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市域西、南侧与安徽交界,东侧接壤城市由南至北为溧阳、镇江及扬州。在长期的交融中市域内不同辖区传统建筑做法有相似之处,但部分做法又有明显差异。本文依托江苏省住建厅课题《江苏省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系列图集1——宁镇地区》和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课题《南京市古镇古村类历史建筑普查和登录》,对南京及周
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瑞典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提出,其研究结果支持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两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NHS研究和HPFS研究)的数据,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5年及以上时间内,每周服用两片及以上325毫克阿司匹林片剂),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患病风险。
期刊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后异化书写转向,聚焦美国犹太移民完成与美国主流社会同化之后面临的问题。菲利普·罗斯作为关切、忧虑犹太民族命运,并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擅于从情感的角度,关注美国犹太政策之下的犹太性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摇摆于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之间,患有心理病痛的美国犹太人物的刻画,负情感书写尤为明显。赛宁·盖在《负情感》中对负情感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
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的载体,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现有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社会交往,是目前老旧社区更新改造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鼓楼片区的调研观察,梳理公共空间现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比较社区内公共空间网络和日常出行网络的关系。通过对关联性、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三个方面的量化分析,总结发现鼓楼片区内网络密度低、自发型公共空间在网络中效率低、大型公共空间能够对网络结构
借助低碳能源体系和参与式治理模式,大量集体实践开始朝着可持续和有弹性的能源模式发展。作者认为必须持续扩大这种实践规模才能应对全球挑战。从共享更新模式来看,文章介绍的实证研究展示出当前西班牙自主改革行动的精确蓝图。通过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对其中18项内容进行识别和定性分析,探讨了改革实践的权力范围、权力分配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规模的度量、提升形式和公共机构的作用。根据访谈结果,最终提出了旨在加强
期刊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中,信息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涉及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建立一个全面广阔的空间,从而为物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社区型景区承载着居民生活和游客游玩两种功能,其内部居民的宜居性和游客的体验性两者之间易产生冲突。本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其社区型景区空间边界,发现由于缺失空间边界,导致居民和游客两者活动关系混乱的现状。基于调研结果和对空间边界重新解读,揭示边界的内涵和作用,将边界分为边界线和边界带两类,通过微更新的方式限定不同形式的边界范围,促使各边界成为居民交流和游客活动的载体,起到缓解边界两侧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思想史上的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马克思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抽象性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同时,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呈现了人类社会历时态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辩证发展,探寻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以下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社会存在与发展、社会塑造人与人建构社会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历史考察和
“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事件的发动者试图阻止联盟国家体制的变革,但是它中断和破坏了改组联盟的“新奥加廖沃进程”,大大加快了联盟解体的步伐。本文以档案文献为基础考察“八一九事件”的具体过程,试图对“八一九事件”与联盟解体的关系以及事件进程中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展开历史视角的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八一九事件”的历史背景。苏联的国家体制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