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其创作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擅长戏剧创作,同时在戏剧理论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其《闲情偶寄》之《词曲部》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是继王骥德《曲律》后中国戏曲理论的又一重要著作。他追求生活质量,广造园林,是古代有名的园林建筑家,而且在书法绘画、医药卫生、饮食烹调、花草种植、古董收藏、生活艺术等多方面也有建树,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是当世及后人对李渔的评价却毁誉参半,有人评价其为难得之天才,才华极高,也有人评价其为人龌龊,毫无廉耻,乞食干贵门之下并以此沾沾自喜,且作品语涉猥亵,思想境界低下。两种评价分歧之大,实属少见。因此对李渔这位明清之际的大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李渔自身、了解明清之际的文学尤其是戏剧和小说都有着重要意义。李渔多元的身份造成了他思想的多元化,具有追新求异的文学思想,形成了在其作品中贯穿自己现实性考量的独特思想特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渔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异”色彩。纵观对李渔拟话本小说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多将重点放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与李渔戏剧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于李渔独特思想指导下创作的小说体现的“异”色彩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以李渔《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觉世明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为选题,从李渔“异”思想出发观照其拟话本小说之“异”的表现,再从拟话本小说回看李渔的“异”之思想,对其闪耀在小说中的思想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的的认识。并由此观照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独特的文学思想及其拟话本小说创作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由结语与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分为三节:第一节,选题理由和意义。本文首先从李渔的文学史地位和拟话本小说成就两方面论述了选题理由,分析了选题的研究价值。第二节,介绍现有研究成果,从李渔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和海外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介绍。第三节,李渔作品版本介绍。研究之前,首先须对研究对象做清晰的版本整理,李渔的拟话本小说研究也是如此。根据学者论文和专著中关于李渔小说版本分类的内容,整理出《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觉世名言》)的版本。本文依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李渔全集》卷四《笠翁小说五种》,以其为分析研究底本。第二章,李渔拟话本小说“异”色彩原因探寻。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李渔自身思想方面分析。李渔特殊的文人思想和他的商人思想,让他的思想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传统儒家思想与重利重现实的商人思想看似相互柢牾,但是李渔又使其和谐统一化,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商人身份和思想。第二节,从李渔的小说创作和认识方面分析,李渔将文学创作当作自己的幻想乡,且在小说中蕴含其劝世讽世理想,打破传统,打破小说在劝世功能文学之外的坚冰。第三节,从李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尚奇求新观念展开分析。本文从艺术追求和商业追求两方面展开论述,论述其作为李渔自觉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追求是怎样影响李渔的文学创作的。第三章,各种角色的“异”于世俗。分别从下贱角色和正面形象的另类描写中,研究李渔对于这些角色的把握与思考。第一节,“下贱”角色的另类描写。分别从妓女、婢女、乞丐、戏子四类传统意义上的“下贱”角色出发,分析李渔在这些角色描写中体现的充满现实性的思考方式与价值取向。第二节,“正面”形象的另类描写,从清官、皇帝两个方面,分析李渔赋予人们眼中“正面形象”另类的人情气质,从而分析李渔从现实性出发对传统形象的颠覆。第四章,借鉴戏剧的艺术手法。李渔有一套完整且深刻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认为小说和戏剧同源而异派的李渔,在小说创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本章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李渔的小说中体现其思想的艺术手法:第一节,设置巧合;第二节,合乎情理;第三节,语言艺术。第五章,男女关系的特殊倒置。李渔拟话本小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男女倒置”的现象。这是了解李渔,研究其拟话本小说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节,对男子美丽相貌的欣赏揄扬。第二节,对女性勇气智慧的描写称颂,其中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小节,女子的勇气和主见;第二小节,女子的机智和聪慧。这些较多用在男子身上的特质,在李渔的拟话本小说中,在女子的身上体现并成为该人物形象的闪光点和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同性恋题材的公开书写。李渔在同性恋题材上抛开之前的故事对二人之间感情的重点描写,而将笔墨集中在之后实际的家庭生活以及国家大事的联系上第六章,李渔的男女爱情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第一节,男女爱情关系。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才‘子佳人色彩与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不同,李渔在要求女子美丽容貌之外,对男子也要求有出众之相貌。除了为追求新奇效果而发了一通“红颜一定配丑男”的议论之外,其余故事皆是男女相貌般配。第二节,家庭伦理关系。其中又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婚配关系;第二小节,夫妻关系;第三小节,父子关系。从父子关系之现实性、父子关系之功利性、父子关系与奴仆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语部分,指出李渔拟话本小说之“异”色彩,即小说体现的现实性和世俗性、功利性,以及从现实出发考量的价值观,反映了明清之际人心动荡与商品经济对社会伦理道德传统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抬高,解放人欲思潮的席卷思想领域,都为人性私欲合理化,人欲解放找到了出口。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在李渔小说中体现的就是传统道德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与变形,这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反映了李渔小说在艺术虚构下坚实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在市井中,社会价值发生改变,一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条被动摇,在与现实生活相抗衡的过程中被异化,调整以适应现实生活。这对于我们认识晚明与清初的社会现实与明清之际文学的特殊现实性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