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儿童坏死性肺炎诊治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主要的病因。儿童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CAP中罕见却相对严重的并发症,是宿主免疫紊乱和病原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肺实质结构破坏、液化坏死形成空洞为特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儿童NP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对儿童NP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引起儿童NP主要病原也在变迁,与普通肺炎比较,NP具有病情重、病情进展快、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常见等特点。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目的:总结26例儿童NP临床资料,提高对儿童NP的诊治水平。  方法:对从2013年6月到2017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NP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6例患儿,男孩16例,女孩10例(男女比例1.6),最小年龄10月,最大年龄13岁3月,中间年龄2.5岁,3岁以下儿童14例,3岁及3岁以上儿童12例,平均住院时间(23.38±11.20)天,平均发热时间(23.46±11.63)天。2.100%患儿以发热为主要表现,92.3%的患儿有明显咳嗽症状。3.外周血WBC峰值(9.02-48.4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峰值峰值(50-90)%,CRP峰值(8-256)mg/L,PCT峰值(0.01-100)ng/mL,ESR峰值(20-140)mm/1hr,92.3%患儿血D-二聚体升高,73.1%患儿血纤维蛋白原升高。4.病原阳性率84.6%,3岁以下患儿主要病原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为主;3岁及3岁以上患儿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5.双肺均可发生肺坏死,左肺比右肺发生坏死概率更大,肺叶以下叶为主,100%患儿并发胸腔积液,细菌感染更易引起大量胸腔积液。6.所有患儿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11例联合糖皮质激素、7例联合丙种球蛋白,12例行支气管肺检查、灌洗治疗,12例行外科手术处理。7.经积极治疗,26例患儿均好转出院,部分随访患儿,半年内影像学随访,实变区及坏死区明显吸收好转,空洞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少数留下纤维条索影、肺不张或囊性变。  结论:1.儿童NP的主要病原与年龄分布相关,3岁以下儿童NP的主要病原为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为主;3岁及其3岁以上儿童NP以肺炎支原体为主。2.在大叶性肺炎患儿中,对于发热超过3周,血炎症指标仍明显升高,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者,应警惕坏死性肺炎的发生。3.儿童坏死性肺炎急性期虽病情严重,但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支气管镜检查灌洗等综合治疗,当出现脓胸、脓气胸、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时,及时联合外科处理,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对沙滩椅位人工气胸胸腔镜下手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60例,年龄16~32岁,性别不限,BMI 19~2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却不知“一箫一剑意平生”的先生,及其雄浑壮阔的诗作,实属对先
期刊
背景和目的   脑缺血再灌注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脑缺血后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缺血灶及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死亡,积极挽救缺血半暗带尚
学位
目的:回顾性分析727例河南患者的主动脉弓数字减影造影(DSA)的影像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该组患者的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变异情况、不同主动脉弓形态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