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岁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及增龄性特征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儿童少年的健康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尤其是足部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儿童少年期是足型结构发生变异的高发阶段,足型异常影响足部功能,长期处于异常形态的足会改变正常的步态模式,引起膝关节和髋关节姿势异常,继而引发各种疾病。为有效降低儿童少年期足部疾病的发生率以及及时纠正异常足型,对儿童少年期足部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足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获取符合评价儿童少年足型特征的代表性指标,构建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儿童少年足型增龄性特征。系统掌握儿童少年期足部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三维足型分类特征,消除因足部疾病导致运动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对保护儿童少年足部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丰富我国儿童少年足型数据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维足型扫描技术对2626名儿童少年(男性1348名,女性1278名)的足型数据进行采集,借助因子分析法对34项足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首先检验原始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次,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最后,依据因子载荷值的大小,选取因子载荷值较大的因子作为足型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最终分别建立儿童少年男性、女性足型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探究相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足部的发育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儿童少年足部的增龄性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引入足宽指数、足厚指数,借助K-均值聚类分析对儿童少年足型进行三维分型,分别探究不同性别间以及不同年龄段足型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男性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包括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前掌宽、中足宽和足跟宽、跖围高、足中高、内踝高和外踝高、跖趾围、跗骨围和兜跟围、第1趾偏角和足后跟角等16项;女性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包括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前掌宽、中足宽和双踝宽、跖围高、足背高、内踝高和外踝高、跖趾围、跗骨围和踝上围、第1趾偏角和足后跟角等16项。(2)男性儿童少年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分别在6-7岁和11-12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儿童少年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分别在7-10岁和13-14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中足宽在11-12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儿童少年前掌宽、中足宽和双踝宽指标在7-9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跖趾围和跗骨围在8-9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兜跟围在7-9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儿童少年跖趾围、跗骨围和踝上围在7-9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外踝高指标在7-8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女性在6-7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和女性内踝高均在8-9岁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1趾偏角和足后跟角度在相邻的两个年龄段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3)男性儿童少年各项足型分类界限:窄扁型足(0-0.229]、窄中厚型足(0.229-0.248]、窄厚型足(0.248-1]、中间扁型足(0-0.247]、中间型足(0.247-0.267]、中间厚型足(0.267-1]、宽扁型足(0-0.263]、宽中厚型足(0.263-0.283]、宽厚型足(0.283-1]。(4)女性儿童少年各项足型分类界限:窄扁型足(0-0.235]、窄中厚型足(0.235-0.255]、窄厚型足(0.255-1]、中间扁型足(0-0.255]、中间型足(0.255-0.283]、中间厚型足(0.283-1]、宽扁型足(0-0.250]、宽中厚型足(0.250-0.280]、宽厚型足(0.280-1]。研究结论:(1)男性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长度评价指标: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宽度评价指标:前掌宽、中足宽和足跟宽;高度评价指标:跖围高、足中高、内踝高和外踝高;围度评价指标:跖趾围、跗骨围和兜跟围;角度评价指标:第1趾偏角和足后跟角。(2)女性儿童少年足型评价指标:长度评价指标:足长、内侧纵弓长、外侧纵弓长和踵心部位长;宽度评价指标:前掌宽、中足宽和双踝宽;高度评价指标:跖围高、足背高、内踝高和外踝高;围度评价指标:跖趾围、跗骨围和踝上围;角度评价指标:第1趾偏角和足后跟角。(3)男性儿童少年足部发育的快速期主要集中在6-7岁、8-9岁和11-12岁,足长、外侧纵弓长、内侧纵弓长、踵心部位长、跖趾围、跗骨围、兜跟围和内踝高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女性儿童少年足部发育的快速期主要集中在8-9岁,足长、外侧纵弓长、内侧纵弓长、踵心部位长、前掌宽、中足宽、跖趾围、跗骨围、踝上围、足背高和内踝高发育速度明显加快。(4)足型分布主要以中间型、中间扁型和窄中厚型三类足型为主,男性足型以中间型足居多,主要分布在7岁、9岁和11岁,足后跟形态以平直型居多。女性足型以中间扁型足居多,主要分布在6岁、8岁、12岁和14岁,足后跟形态以中间型居多。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唐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由于利益的驱使必然带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开发,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恶化与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本文采用制作绿地图的方式帮助人们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为已经破坏的环境状况提供警戒和依据。绿地图是利用一套全球通用的国标在地图上清楚的标注出各种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绿地图不仅把当地的“绿色”资源展现给大家,一起来发现
应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无轴轮缘推进器螺旋桨进行水动力分析,根据实际运行工况需求确定数值模拟的基本方程、湍流模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流体域以及网格划分等参数,建立相关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出不同桨叶数目的螺旋桨在一定进速条件下的桨叶压力分布状况及螺旋桨推力与扭矩,并与常用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无轴轮缘推进器螺旋桨有限体积元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型螺旋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asoideae)刚竹属多年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了选育适应性更广的毛竹品系,本试验进行了NaCl对毛竹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以其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目的是验证电阻抗图谱参数与耐盐性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NaCl胁迫下毛竹叶片的叶绿素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网络,目前有很多关键的信号组分有待深入认识。肌醇磷脂依赖的磷脂酶C(PI-PLC,以后简称PLC)是肌醇磷脂信号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酶,是与植物耐盐性相关的成员之一。该信号系统在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及介导胞外信号的跨膜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室前期研究工作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方法,初步鉴定了参与拟南芥盐胁迫反应的两种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由染料木素(genistein)、黄豆苷原(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组成。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雌激素效应,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具有防治癌症、降低血脂、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摄入体内的大豆异黄酮,在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不同代谢产物。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
花粉的萌发和生长是植物有性生殖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研究植物细胞极性生长、分化、以及胞内胞外信号转导的重要体系。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获得了一个在花粉中特异表达的萌发相关的NPC-like基因即非特异型磷脂酶C样基因(Non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like gene,缩写为NPCL)的T-DNA插入突变体,研究并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发现该基因参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生理过程
本论文建立了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乳制品中α-乳白蛋白(α-Lac)、乳球蛋白A (β-LgA)及β-乳球蛋白B (β-LgB)测定的方法,并利用建立的CE方法对一些乳制品中上述三种蛋白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在CE方法中,研究了不同浓度醋酸和三氯乙酸对乳制品中的蛋白去除效果。文章最后部分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和亲合液相色谱对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G (IgG)进行了测定,主
木聚糖(Xylan)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份,是继纤维素之后自然界中第二丰富的多糖,也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木聚糖酶属于水解酶类,可以将木聚糖降解成低聚木糖或木糖。近十年来,木聚糖酶在饲料、食品、制浆造纸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现代酶学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以疏棉状嗜热丝孢菌SY-2为出发菌株,研究了木聚糖酶xynA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本试验根据已报道的木聚糖酶(x
随着演化思想在数字电路进化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演化硬件的电子电路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以及自修复的能力,数字电路进化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时代。由于FPGA具有普遍适用性以及可实现在线重构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电子电路中,涉及多种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基于FPGA的电子系统面对复杂的环境,如高空、深海、极高或极低温、强电磁环境等极端恶劣环境,其性能可能会受到干扰而退化或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几乎
腹式呼吸与人体核心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腹式呼吸可以通过膈肌运动,使腹内压增加,从而提高身体躯干与脊柱的稳定性。稳定的核心在动感单车运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能量输出,还可以有效降低运动员受伤的机率。在进行动感单车运动时,需要保持核心区的稳定性,使身体力量集中作用于踏板上。在动感单车运动中加入腹式呼吸训练,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能够持续强化核心部位的功能,完善人体动力链结构,从而更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