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研究针刺改善疲劳和认知功能的脑功能和中枢神经生化机制,为针刺治疗CFS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共纳入17例CFS患者和9例健康受试者(C组)。将17例CF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安慰针刺组(B组),按照不同的针刺方法(A组选用百会、肝俞、肾俞、神门、足三里,采用Streitberger套针进行针刺;B组选用非经非穴,采用Streitberger安慰套针进行针刺),所有患者第一、二周每周治疗5次,第三、四周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6次。以个人强度目录(Checklist for Individual Strength, CIS)为主要结局指标,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port, SPHERE)、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SF-36)为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基线时和治疗4周后评价针刺治疗CFS缓解疲劳、改善认知功能的临床效应。2、采用BOLD-fMRI功能成像扫描方法,任务采用组块(block)设计,获取受试者的行为数据和影像数据。通过对比CF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完成步进式视觉累加试验(Paced Visual Serial Addition Test, PVSAT)的反应时间、正确率、丢失率和错误率,来评价CF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通过对比CF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进行PVSAT任务时的大脑功能活动情况,探讨CF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改变;再通过对比CFS患者治疗前后完成PVSAT任务的反应时间、正确率、丢失率和错误率,评价针刺对CF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对比CFS患者治疗前后进行PVSAT任务时的大脑功能活动特征,探讨针刺干预措施可能的中枢响应特征。3、以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对比CF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右侧额叶和双侧枕叶的胆碱类及N-乙酰天冬氨酸类等大脑代谢物质的差异,分析CFS患者右侧额叶和双侧枕叶代谢物的变化与病情的相关性;再通过对比CFS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代谢物质上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CFS可能的中枢神经生化机制。结果:1、针刺治疗CFS的临床效应(1)CFS患者的CIS量表、SPHERE量表和SF-36量表的评分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CFS患者的CIS总分及疲劳、注意力、动机、活动维度的得分和SPHERE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P<0.05);SF-36的生理总分(PCS)、心理总分(MCS)和生理职能(RP)、活力(Ⅵ)、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P<0.05)。(2)A组在针刺治疗后CIS量表总分及疲劳、注意、动机、活动维度的得分显著下降,且明显优于B组(P<0.05);SPHERE量表的得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F-36量表的MCS和Ⅵ维度得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与B组相比没有统计差异(P>0.05)。2、针刺治疗CFS的中枢响应特征(1)CFS患者在PVSAT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正确率、丢失率和错误率与健康受试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A组和B组的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增快、正确率较治疗前提高、丢失率和错误率较治疗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CFS患者进行PVSAT任务时,距状沟裂上皮质及内皮质、舌回、枕极、楔叶区域激活程度显著小于健康受试者(P<0.05)。针刺治疗后,A组和B组在进行PVSAT任务时,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的多个区域激活明显,但与针刺前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大脑功能活动不存在显著差异。3、针刺治疗CFS的中枢神经生化机制(1)CFS患者右侧额叶胆碱类(GPC+PCh)物质较健康受试者含量显著降低(P<0.05),枕叶各代谢物质没有统计差异。(2)A组CFS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右侧额叶GPC+PCh含量较治疗前升高,与健康受试者的胆碱含量相当,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枕叶N-乙酰天冬氨酸类(NAA+NAA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B组CFS患者经安慰针刺治疗后,右侧额叶和枕叶各代谢物质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MRS改变值与临床效应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1)在基线期,与右侧额叶代谢物质具有相关关系的有:谷氨酸盐类(Glu、 Glu+Gln,简称为Glx)与CIS量表活动维度正相关;与双侧枕叶代谢物质具有相关关系的有:GPC+PCh与CIS量表的疲劳维度负相关;肌酸(Cr)、N-乙酰天冬氨酸(NAA)分别与CIS量表动机维度正相关和负相关。(2)A组经针刺治疗后,与右侧额叶代谢物质具有相关关系的有:GPC+PCh与CIS活动维度、PVSAT任务的正确率相关;肌醇(Ins)、谷胱甘肽(GSH)与CIS注意力维度正相关。与双侧枕叶代谢物质具有相关关系的有:GPC+PCh与CIS量表总分负相关;Glx与CIS量表动机、活动维度、PVSAT任务的正确率相关;NAA+NAAG与CIS活动维度负相关:天冬氨酸(Asp)与CIS量表总分和CIS量表活动维度正相关。(3)B组在安慰针刺治疗后,其右侧额叶的GPC+PCh与SF-36量表的MH、 GH维度正相关,Ins、GSH与SF-36量表的MH维度负相关相关。双侧枕叶的GPC+PCh, Glx改变值与SF-36量表的RP、SF、MH维度正相关,Asp与CIS量表活动维度正相关。结论:1、CFS患者的疲劳表现在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两个方面,认知功能损伤为轻度,表现在注意力和动机下降,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CFS的疲劳症状,改善认知功能。2、CFS患者存在右侧额叶和双侧枕叶的神经代谢异常,其脑功能改变以枕叶活性降低为主,针刺可以调节患者的中枢神经代谢,激活包括枕叶在内的认知相关脑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改善认知功能的中枢机制之一。3、与安慰针刺比较,针刺改善心理疲劳的效应优于安慰针刺,而且针刺引起的大脑代谢物质改变与疾病主要的临床和认知功能指标的改善关系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