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 ER)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标志。直到近年来才被发现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和特发性室速/室颤(VT/VF)有关系,增高患者死亡率。因此,目前ERP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ERP和心源性猝死、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特别是离子流机制、ERP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预测、ERP的治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早复极联合J波振幅以及ST段抬高的程度等指标可以用于识别猝死高危患者。但早复极预测不同人群中猝死风险方面尚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方面,还有很多尚需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第一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的回顾性调研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心电图早复极与心脏性猝死和特发性室速/室颤(VT/VF)有关系,增高患者死亡率。但对心电图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对2009年至2013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心电图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特点,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3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罪犯冠脉为前降支,除外同时有右冠脉及后降支完全闭塞患者。根据临床心电图资料将患者分为阳性组(ER+)和阴性组(ER-),对患者室速/室颤的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1)54.88%的患者早期复极图形(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39.09%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顿挫,仅各有3%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与顿挫混合及仅为J点抬高的形态;可见ERP形态以切迹与顿挫居多,其中切迹比例占优势。(2)49.62%的患者ERP分布于下壁导联,37.59%的患者ERP分布于下壁及胸前导联;侧壁及侧壁加胸前导联的患者仅占4.51%和8.27%。(3)93.98%的患者ST段抬高形态呈水平型,仅有6%的患者呈上斜型抬高。(4)与无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有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较慢(67.46±1.72次/分vs.78.36±7.09次/分,p<0.01),QRS时限延长(98.12±6.80ms vs.90.88±8.41ms,p<0.01)。(5)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27% vs.7%)。结论:(1)合并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ERP形态多表现为切迹,多分布于下壁或下壁加胸前导联,大部分ST段呈水平型抬高。(2)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心率较慢、QRS时限延长。(3)合并ERP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的几率并未增加,是否作为预测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心电图早期复极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早期复极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罪犯冠脉为前降支,除外同时有右冠脉及后降支完全闭塞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早复极阳性1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早复极阴性患者455例为对照组。结果:(1)两组间对照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抽烟、射血分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开通冠脉时间、犯罪血管等均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复极组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3)早期复极组死亡率比对照组高(P<0.05)。(4)49%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切迹,42%的患者ERP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顿挫,3%的患者表现为QRS波群顿挫与切迹混合,4%的患者表现为QRS波群仅J点抬高。(5)J点抬高幅度大于0.2mV占18%。(6)ST段抬高形态:水平型抬高占94%,上斜型抬高仅占6%。(7)ERP出现的导联:下壁导联占54%,下壁导联及胸前导联占32%;侧壁占5%,侧壁及胸前导联占7%。(8)ERP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特征值比较:心率(HR)较慢QRS时限延长QTc间期较短(P<0.05),PR间期及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有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的几率大于无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有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于无早期复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早期复极患者比非早期复极患者心率较慢、QRS时限延长、QTc间期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