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海洋高等沉水植物大叶藻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大叶藻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1)石蜡切片解剖学观察显示,大叶藻叶仅有一层表皮细胞,细胞较小而排列紧密,细胞内分布大量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很大,为大型的薄壁组织,不含叶绿体。叶片内散布着排列十分发达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间分布有叶片维管束。叶表皮细胞与海水接触的细胞壁可见有明显的增厚。 (2)大叶藻地下茎的石蜡切片观察可见,茎表皮同样是由一层小而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的,与外界接触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增厚。茎的中心是中央维管束,中央维管束和表皮之间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的薄壁组织,其间规则的分布着通气组织,但不如叶片的发达。 (3)从大叶藻根的石蜡切片可以看出,根表皮细胞一层且小,排列紧密,海水接触部分的细胞壁明显增厚。根的中心是维管束。表皮和维管束之间有一层薄壁细胞和发达的通气组织。 (4)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表明,大叶藻花小,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一扁平的肉穗花序上。花的结构简单,雄花仅1枚雄蕊,雄蕊1花药,花药1室、无柄、纵裂,长约5.5-6.5mm,宽约1mm;雌花仅一心皮,有胚珠1颗,柱头2个,子房长约2-2.5mm,柱头长约1-1.5mm。 (5)从大叶藻雄蕊和心皮的扫描电镜图片中可以观察到,心皮有两个分叉的柱头,从柱头到胚珠处细胞的细胞壁表面有大量的丝状突起。在柱头的纵切方向,细丝从前一个细胞发出连接到后一个细胞壁上。从柱头与子房的连接处到近子房底部的区域,心皮表面细胞壁上的细丝与周围的细胞都相连。远离柱头端的子房细胞表面没有细丝的分布。雄蕊的细胞表面也没有细丝。大叶藻的花粉为丝状,大小约为1200-29001μm×3.5-9.5μm,花粉丝表面有不规则卷曲。 2.大叶藻组织培养实验结果: (1)大叶藻消毒的最佳条件为1%的次氯酸钠处理10分钟。 (2)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1mg/L时愈伤诱导率最高。 (3)根、茎、叶三种外植体中,茎诱导愈伤组织率最高。 (4)0.5%的活性炭和降低光照强度对培养中出现的褐化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堆石坝具有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投资省、施工快,对地基的适应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坝工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坝型之一。在堆石坝工程的计算分析中,为了得出客观合理的分析结果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体,在历年高考题中,地图几乎无处不在,且呈现多样化、新颖化、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图作为地图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高考综合题的首选,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实施后,综合题由原来的两道增加为四道(两道学考、两道选考),且都是基于区域图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四大能力,区域图的重要性得
期刊
  水泥土搅拌桩技术在地基加固中广泛应用,由于土体自身的变异性和水泥土搅拌的不均匀性,桩身强度表现出较大的离散性.为探究水泥土搅拌桩桩身设计强度的取值方法,以武汉城
会议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回顾了搅拌桩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加固机理,分析了现有搅拌桩技术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进展。搅拌桩技术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地基处理
会议
张大千是近代书画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家之一。除绘画外,他对古文诗词、音乐戏剧和书法篆刻皆有涉猎,表现在作品上便是往往书画、诗词题跋珠联璧合。在金石篆刻方面,张大千
选取合适的分布形式对入库径流预报误差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水电站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风险估计工作,对于提高水电站水库群短期发电调度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
挤密砂桩工法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具有减小沉降、提高承载力及增大稳定性等作用,因而使得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海底沉管隧道成为可能.以韩国釜山—巨济跨海通道沉管隧道基础工程、港
  公路隧道作为线性构筑物,所穿越的岩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千变万化,非常复杂。当隧道所处地段岩土体特殊、浅埋、自稳性差的软弱破碎地层、严重偏压等,隧道开挖后围岩的
  强夯法和堆载预压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目前单一使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局限性,验证了使用强夯挤密法(强夯法和堆载预压法的综合方法)对地基处理中各项指
会议
河川径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对人类调控利用水资源起着重要作用。锡林河是我国北方寒旱区草原最典型的内陆河之一,其水资源情况会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流域内的草地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