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提出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数字出版为龙头,引领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创立面向数字时代的数字形态文化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荆楚文化资源考察和面向三网融合服务产业的荆楚数字文化资源体系构建,论证上述政策建议的可行性。通过数字出版中英文学术文献检索和统计,发现数字出版学术研究的重大缺陷是没有讨论并发现数字出版的社会服务功能、时代文明功能和文化经济功能,从而难以为数字出版的历史使命进行定位。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存在,其时间结构可以通过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加以辨识,其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文化资源框架加以辨识,其物质结构可以通过产业价值评价框架加以辨识。通过文化资源中英文学术文献检索和统计,发现由于缺乏考察规范,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文化资源的审视很难具有可对比性。文化资源的讨论,必须重视两类问题,一是应该建构文化资源组成因素框架,明晰研究对象:二是应该厘清文化资源的客观属性,界定研究边界。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逐次考察文化资源研究行为和研究对象,抽象文化资源认知体系。发现文化资源学术研究,应该考察文化资源客观自然系统,辨析文化资源语言载体系统,发掘文化资源认知对象,建构文化资源认知形态,探索文化资源认知本体,而展开文化资源有序研究的前提在于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组成成份框架确定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穷举,建立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以技术支撑框架和生产支撑框架为基础,通过文化资源的形成与累积历程的回溯与展望,提出人类文明断代判据,对应地建构起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表明,数字形态文化资源构建与服务将是数字文明的物质基础,数字形态文化资源网络集群创造模式将是数字文化资源构建的基础。以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模型、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和资源规模为考察维度,以地域空间为背景,建构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以武汉地域为调查对象,在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下,简化设立荆楚基础文化资源框架,建构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分别获得武汉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资源规模、博物(纪念)馆文化资源规模、艺术团体文化资源规模、图书音像出版类文化资源规模、期刊出版类文化资源规模,以及旅游类文化资源规模。证明在武汉地域,实体形态荆楚文化资源具有海量规模。根据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提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构成框架,认为在当前,数字文化资源形式主要由实体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内容、直接构建并运行于互联网络的数字资源和虚拟交互数字内容等3种表现形式组成。对应归纳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与发布流程,总结出数字文化资源工业化制造体制,表明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是构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实体文化资源考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武汉地域内的数字文化资源建构路径进行考察。基于对数字文化资源的调查数据,提出4项能够表征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变形后,提取到1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出武汉市基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综合得分。经过得分排序,可以发现,在武汉地域内出版行业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最高,群艺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程度较低。荆楚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当前的工作任务是构建网站系统、虚拟旅游平台、音视频数据库、3D文物观看平台。基于数字文化资源3种表现形态,建立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分类框架,由此产生包括24个大类、75个子类的数字形态文化资源组成成分框架,推论出由75类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产业构建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根据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不同类型的实体文化资源之间缺少逻辑关联,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源制作产业呈现为孤岛型结构。只有数字出版能够从逻辑上,向下引领文化资源制造产业,向上支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故而数字出版能够担当引领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承担起构建数字文化服务战略新兴性产业的重任。面向数字文化服务战略新兴性产业构建,以数字出版为龙头,提出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科技发展促进政策备选框架,包括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关键制作技术创新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示范流程培育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企业成长扶植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振兴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