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教育的伦理问题探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被首次提出,到2015年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计划的提出,紧接着互联网+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计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发展计划之一。2015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更是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着眼于更好地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教育走向“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新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课堂,例如美国的慕课,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他们使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传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核心内容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行为。面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如何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不忽略互联网+教育中各主体的伦理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且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笔者从互联网+教育的自由、互联网互联网+教育的向善、互联网+教育的公正和互联网+教育的幸福四个方面来探求互联网+教育的伦理价值,一方面有助于开拓互联网+教育的新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互联网+教育与伦理学的深度结合,培养出既具有知识和能力,又具有合乎社会伦理规范意识的学习者。  就目前我国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完善,互联网+教育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逐渐被学者重视并探讨研究。笔者具体从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者和互联网+教育的学习者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在认识问题的同时,如何解决互联网+教育的伦理问题,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本文的落脚点。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建设教育伦理规范,完善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建设;二是完善教育环境设计,加强互联网+教育的环境建设;三是培养主体伦理意识,提高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建设;四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互联网+教育的规范建设。  互联网+教育的伦理问题分析探讨为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伦理保障,因此,在对互联网+教育伦理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伦理建设,对当前我国互联网+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蒋信(1483—1559)是明代中晚期的著名心学家、教育家。《明儒学案》将蒋信归入楚中王门,但本论文认为应该归入湛若水门下。蒋信的心学,远承周敦颐、张载、程颢等人,近承陈白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作为一项缘起于民间又带有自发性和草根性的教育实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全国24个省(市、区),22个实验区,716多所实验学校,2万多个班级,6万余
几乎是仅凭一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伊姆雷·拉卡托斯便跻身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大巨头之列,足见该书所阐发的理论观点在西方科学哲学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书中,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