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当代英语小说十分关注身份认同问题。尽管许多当代马来西亚人的祖先在多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但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后殖民国度里,当代马来西亚英语作家立足社会边缘在自己的创作中阐明了他们对国家、自我与社会的认识,选择用英语进行创作使他们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讨论变得更加复杂。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杂交理论研究四位当代马来西亚小说家的作品,从中探究他们在国籍、区域、种族、性别以及语言方面的身份协商与探索。在马来西亚建国初期,关于新国家的国家认同应该如何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要么回到纯粹的前殖民地时期,要么把殖民和移民的文化杂糅进来。在后殖民的马来西亚,如果前者变得很难实施,种族、性别、语言和区域的问题让杂糅也显得矛盾重重。按照巴巴的理论,后殖民国度中的人民面临着一个难以回避的身份杂糅过程,在当代马来西亚,怎样的杂糅才是人民建构民族身份的方法呢?本论文选择四位当代英语作家,并结合其具体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历史、其英语文学以及各种不同的语言在马来西亚扮演的角色。随后讨论了在马来西亚建构一个共同身份的复杂性并介绍了主要研究的四位小说家——劳埃德·费尔南多(Lloyd Fernand)、李国良(Lee Kok Liang)、K.S.马念(K.S. Maniam)以及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接着提出了文章的理论框架(霍米·巴巴间隙视角下的后殖民身份协商)。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结构。第二章研究劳埃德·费尔南多(Lloyd Fernando)的作品。费尔南多在创作中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涵盖了马来西亚四大主要的种族群体。这些人物或因为他们的移民身份,或因为他们的自由主义观而被边缘化。这些人物在处理宗教、种族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问题的同时渴望国家的统一。费尔南多似乎认为,在这个越发民族主义的马来西亚国度里,多元文化的身份认同必须通过那些为了民族未来而奋斗的人的痛苦挣扎而获得。但仅看他所描绘的那个全新的社会就能明白,这一理想值得为之去奋斗。第三章研究李国良(Lee Kok Liang)的作品。在其写作生涯之初,李国良作品的主人翁是一个处在伦敦这个大都市中心的人。他后来的作品一般都设定在马来亚/马来西亚。他展现给读者的是缺陷很多但却令人同情的人物。这些人物必须通过陌生的区域才能建构自我,获得归属感。他们所经历的异化和隔离使他们丧失了有效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外国人的特性和弱点。缺少解除他们困境的方法意味着这种情况需要持续不断的协商。第四章研究K.S.马念(K.S. Maniam)的两部小说。马念依据他自身印度泰米尔人的背景来写作。他们在社区内受到的孤立主要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他们坚持自己的种姓制度,坚决抵抗任何社会变革。与殖民地认识论以及马来西亚多样性的接触迫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这些作品从坚持祖先传统的首批定居者,到开始重新审视祖先传统与殖民者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后代,再到进一步与本土和其他多元移民文化杂交的现代,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第五章研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的前两部小说。林玉玲的小说探索并试图打破种族和国家的纯粹性以及男权制度的可能性。这两个概念在马来西亚以及美国都很盛行。她作品中呈现的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立足种族和性别身份重构努力挑战主流话语。此外,这些作品中还描述了通过殖民文化以及语言的挪用而协商出的文化和语言的身份认同。最后一章为结语,该章简要回顾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从本文所研究的四个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样性如此之大,身份杂交不可避免。而且,鉴于多种因素的持续互动,这种杂交身份的协商会是个持续的过程。此外,本章也指出了此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几个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