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一项特殊的保障性福利制度安排,设置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农民“居者有其屋”的居住权。然而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市民化”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上述矛盾在民族地区尤其突出,由于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乏导致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隐性流转”市场日益盛行,风险极大。鉴于此,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努力探索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本文以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选取湖北民族地区的典型区域——恩施市为研究案例,按照区位特征抽样选取恩施市的4个村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其次,建立logistic模型对恩施市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恩施市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过程中存在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不强、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期望较高、潜藏的农村宅基地“隐性流转”风险较大以及农户退出宅基地的“顾虑”思想较重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从“农户行为”、“制度变迁”以及“土地产权”等多重理论视角探究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得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最后,本文提出探索建立“激励—约束—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协同发展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体系,引导恩施市农村宅基地的有序退出,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恩施市乡村振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