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赠答诗“用美合一”特性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言志”的传统基本上规定了我国诗歌指向实用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但是由于易象思维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兼具原始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重要特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的起点,并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建构,在这两种文化语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国古代诗歌呈现出兼有实用与美感的双重品格,从而具有“用美合一”的审美价值。赠答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诗歌体式,早在先秦时期,它是诸侯、卿大夫在国与国交往时使用的一种交际手段,往往通过即席赋诗与巧妙地答诗来表达一己的意愿、情感与诉求,基本上属于政坛上的言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赠答诗的发展,赠答诗开始走向人际,在赠答诗的创作中渐渐摆脱了陈词滥调和断章取义,而更多的是在诗中融入了饱满的个人情感。时至六朝,赠答诗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用”的传统,并且通过各种“美”的手段来达到“用”的目的,迎来了赠答诗的全面繁荣。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诗歌“用美合一”的文化背景。首先易象思维作为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是中华民族掌握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原始思维追求功利目的、逻辑思维概括推理和形象思维蕴含情感与形象美的三重思维特征。此外,“儒道互补”的文化建构也增强了这种表达方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他们维护礼乐文化也完全是为了功利地进行封建政治统治,人的个性自由在社会生活中被泯灭。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强调个人高于集体,充分高扬人的个性、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竭力摆脱儒家的礼教束缚,从而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以,这种文化语境便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具有“用”与“美”的双重特性。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六朝赠答诗“用”的具体体现。赠答诗产生于先秦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赠答诗往往是政坛上的言说,诸侯、卿大夫在国与国的交际过程中即席赋诗或称诗喻志,周旋往来。因而,此时的赠答诗是纯功利性的政治交际手段。随着时代的推移,赠答诗逐渐在人际之间展开创作,在诗作的赠和酬答过程中交流感情,寻找生命的知音,彰显才华、以文会友,甚至是以此仕进,从而寻求群体归属感。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六朝赠答诗“美”的所在。赠答诗发展到六朝时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因为此一时期的赠答诗不仅承袭了先秦时期“用”的传统,而且出现了“美”的特质。在这一部分,笔者着重阐述出现这种“美”的时代背景,并指出了辞采美、声采美的在赠答诗中具体体现以及表达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即六朝时期赠答诗“美”的目的是增进人际之间的情感、彰显才学、寻求群体归属感。总之,“人和万事兴”是六朝赠答诗实用美学最集中的概括。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以Viper22为PWM控制芯片的高频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利用三端稳压器TL431和光耦隔离器件PC817实现了对电源电压的隔离、反馈以及控制。这是一款输入交流电压范围为
阐述了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加气母站工艺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以前置脱水为例,介绍了CNG加气母站的工艺流程,结合《车用压缩天然气》(GB18047-2000)标准,分析了两种深度脱水
学者散文的勃兴与蔚为大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香港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香港学者散文的代表,生活在当代都市的小思,以她对生活的忠诚,对人生世事的洞悉力,用文字捕捉生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每年会夺走近千万人的生命,更让人担忧的是发病率仍然在不断增长;面对严峻的形式,癌症诊疗的临床进展却显得相对缓慢。最近20多年来纳米技术的
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折嘎”是藏区普遍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折嘎”最初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史前藏族苯教祭祀中巫师的舞蹈表演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
企业融资和银行贷款存在难以协调一致的难题,一方面由于审慎贷款原则,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信用评级较低,难以从银行取得流动资金贷款;另一方面银行贷款过分集中于评级较高的大
吕荧(1915——1969)是当代中国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以突破传统、独具特色的美学观点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更
从乌鲁木齐到兰州、全长1 838 km的西部原油管道是我国西部石油输送战略通道。该管道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严峻的技术挑战,包括管输原油品种多、物性差异大且不确定
公司的成长性是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公司未来价值之所在。创业板成立之初也是以其高成长性为最主要特征吸引广大投资者。本文从财务视角,运用
康德根据传统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推导出“纯粹知性概念”,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范畴”。范畴是先天表象,“演绎”则是对范畴这样的表象的客观有效性之合法性给予证明。虽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