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机理及保障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ff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特长隧道数量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受特长隧道内较长中间段行车环境单调、封闭,线形、交通量及照明环境条件单一等因素影响,特长隧道内交通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驾驶员在特长隧道中间段内行驶时大脑接收的刺激量少,思维判断及操作量小,会导致反应迟钝、知觉减弱、意识水平下降、警觉性降低、心理压抑,逐渐产生驾驶疲劳;产生驾驶疲劳的驾驶员在驶出隧道时还易产生超速逃逸等不良驾驶行为,给行车带来安全风险。目前国内外针对特长隧道内驾驶员驾驶疲劳的工程改善措施是设置疲劳唤醒段,设置依据多基于仿真及主观评价方法,与驾驶员的实际驾驶安全工程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对工程设置原理、技术的研究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支撑。解决驾驶员在特长隧道中间段驾驶疲劳而带来的行车安全风险问题,研究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机理及保障技术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生心理学、光学、交通工程学、人因工程、道路安全工程等进行跨学科融合,通过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自然驾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特长隧道内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特性、唤醒机理、唤醒需求及唤醒保障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为研究特长隧道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及驾驶疲劳特性,通过对特长隧道特殊道路、交通及环境运行条件的分析,设计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内的自然驾驶试验方案,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特长隧道内驾驶疲劳的形成规律;从“驾驶员-道路-交通-环境”系统层面剖析了特长隧道驾驶员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及生心理致因,采用HRV特征指标量化了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度,并建立了其量化模型,为特长隧道驾驶员驾驶疲劳特征规律及疲劳唤醒段设置位置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了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刺激及光生理效应的理论与方法,剖析了特长隧道驾驶员视觉刺激唤醒及光调节驾驶员激素分泌的唤醒过程,建立了视觉与非视觉光生物效应双层面的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机理;提出了通过改善驾驶员行车环境—在特长隧道中间段设置疲劳唤醒段工程,增大驾驶员视觉刺激量的方法对驾驶员进行驾驶疲劳唤醒;研究提出了评价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段功能的指标体系包括唤醒程度和唤醒维持时间;提出了特长隧道疲劳唤醒段视觉刺激量的表征指标并提出了疲劳唤醒段设置的关键技术参数。
  第三部分,基于特长隧道内驾驶疲劳唤醒段设置位置的需求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在行车环境条件满足现行标准的12.3km特长隧道内,对24名小客车驾驶员进行了自由流条件、不同运行速度下的疲劳监测自然驾驶试验,得到了特长隧道中间段内不同运行速度驾驶员驾驶疲劳度与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特征,提出了特长隧道中间段驾驶员驾驶疲劳度阈值;采用Gauss函数建立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中间段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疲劳度与驾驶时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得出了特长隧道中间段不同运行速度驾驶员驾驶疲劳的生成时刻,得到了不同设计速度的特长隧道内疲劳唤醒段的合理设置位置。
  第四部分,分析了特长隧道中间段驾驶疲劳唤醒安全视觉刺激需求,在试验室模拟隧道中间段照明环境条件下,设计了特定刺激持续时间条件下,4种亮度、7种单色光色彩环境共28种刺激强度组合的疲劳唤醒试验,通过对12名被试驾驶员在不同色彩及不同疲劳唤醒段侧壁亮度唤醒后的生心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建立了驾驶员疲劳唤醒程度量化模型,研究得到了色彩的刺激强度排序及疲劳唤醒段亮度与唤醒程度的相关关系;基于特长隧道安全驾驶视觉刺激需求,得到了不同速度下满足驾驶员安全驾驶的特长隧道内疲劳唤醒段色彩类型及亮度。
  第五部分,分析了疲劳唤醒段设置长度的影响因素,通过蓝紫青3种色彩、3种亮度、5种刺激持续时间共45种不同刺激量组合的疲劳唤醒段静态唤醒试验,研究了特长隧道不同刺激量疲劳唤醒段唤醒后12名被试驾驶员唤醒程度变化规律,建立了刺激量与唤醒程度的相关关系模型,得到了疲劳唤醒段应设置的最小刺激量;采用离散选择法模型logistic函数建立了刺激量与唤醒维持时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得到了特长隧道中间段驾疲劳唤醒的刺激量需求及不同设计速度特长隧道内疲劳唤醒段的最佳设置间距及长度。
  第六部分,基于不同设计速度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的刺激量需求,在两处特长隧道内进行了不同运行速度条件下固定刺激量的疲劳唤醒段的自然驾驶唤醒试验,研究了该条件下12名被试驾驶员驾驶疲劳度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特长隧道驾驶疲劳唤醒理论、方法的可靠性;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条件下经固定刺激量唤醒后驾驶员驾驶疲劳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关系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达到相同唤醒维持时间静态计算刺激量以及自然驾驶试验实际刺激量验证了静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修正了动态不同运行速度刺激量与唤醒维持时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及疲劳唤醒段设置长度,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满足驾驶安全、能有效唤醒的特长隧道内疲劳唤醒段设置关键技术。
  最后,基于疲劳唤醒段设置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两处技术应用特长隧道的特点,提出了技术应用隧道的疲劳唤醒段设置方案及实现技术。
  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特长隧道内疲劳唤醒段的设置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研究成果也将对我国公路特长隧道设计、建设、运营和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地浸型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和评价逐渐成为我国铀矿工作的重点,当前砂岩型铀矿也已成为我国铀矿找矿中的最重要类型。在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及理论认识方面,铀矿成矿时代的确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这直接影响到矿床成矿作用机制、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前期砂岩铀矿测年采用的是矿石(或混合矿物)全岩样品U-Pb法,由于砂岩铀矿成矿作用具有开放性特点,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解释时,与矿床特
通常活性染料染棉要加入大量无机盐,用来减弱纤维表面负电与染料阴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提高上染率。废水中大量的无机盐最终排入江河湖泊中,污染水资源。棉织物的阳离子改性可以提高活性染料与棉织物的亲和力,减少盐的用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因阳离子改性易造成染色不匀,色光不可控等问题,至今未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ARGET-ATRP法制备了结构精确,分子量均匀,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H,温度
学位
水性聚氨酯高分子染料因其优异的色牢度、成膜性、安全性和色彩性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在纺织品应用中存在耐水性差、固含量低、能源消耗大等问题。首先,本课题利用植物油改善水性聚氨酯高分子染料的耐水性差的问题;其次,利用磺酸基染料提高其固含量;再次,采用改性植物油制备可紫外光固化的水性聚氨酯染料来降低能源消耗;最后,采用热重的方法测试及计算所制备的五种植物油基高分子染料的热降解活化能和使用寿命。具体分为以
学位
相变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论文主要讨论了相变微胶囊在纺织领域的冷暖调节及防护性能。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许多类型的相变材料,但是它们提供的热焓值还不能够调节微环境温度达到人体所需的舒适度,并且生产成本高,对环境不友好,因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相变微胶囊,当与织物结合时能达到更好的热滞后效果。  首先根据相变微胶囊的应用方向挑选合适的相变芯材,这是使得相变微胶囊能够拥有高热焓值的关键因素。在根据壳材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时尚内涵。因此,一些独特艺术风格、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在此消费环境下,很多企业希望通过创意设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产业化。如何将传统产品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赋予其时尚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评价结合后产品的时尚性,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针
学位
随着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传统道路工程中信息传递效果差、生产及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在道路工程中应用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用于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BIM的不断应用,却在道路设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翻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道路工程切实通过BIM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以及项目整体的生产效率,本文对道路BIM正向设计做出了如下五个方面研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基本组成框架,道路路网联系着人、车、路方方面面的信息沟通,支撑着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大城市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多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影响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效率。为了有效的实现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与控制,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来对当前时间段内的交通流量进行疏导与管理,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城市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交通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同时也导致了车辆运行风险不断增加。换道作为车辆的基本驾驶行为之一,对道路上车辆的运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对车辆运行安全的研究集中于纵向碰撞预防,但车辆换道的过程更具复杂性,其要同时防止换道车与所在车道和相邻车道车辆的纵向追尾碰撞和侧向碰撞。因而,换道行为的安全性不仅关乎驾驶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路网运行效率,对其进行
学位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停车位供应不足且利用不充分,导致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研究了停车选择行为及应对策略,希望可以缓解停车问题。本研究重点关注小汽车出行者的停车推荐意向及其选择行为,通过发放网络问卷进行调查,获得不同出行目的下,出行者的停车推荐意向及停车选择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可以为探究停车选择行为决策机理、停车推荐方案及管理政策的制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改变,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也在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以及居民高频率、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致使城市道路网络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如何从城市路网结构本身出发,从路网结构指标上探究影响交通拥堵现象的成因已经迫在眉睫,这对未来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路网布局设计和优化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分析了典型城市路网结构及其指标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