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作为当代极受追捧的作家,他的作品渗透着对文学与生存的思考。其中,人性的恶、忍耐、宿命书写可谓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特有方式。“文革”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昏暗、惊悚的舞台,人性在这个舞台上被作家用特殊的方法解剖、诠释甚至展览。余华的小说经常让人感到笑中带泪,通过阅读他的小说,我们往往可以在一个匪夷所思、荒诞无理的闹剧当中品味人生的悲惨境遇。余华用他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文革”舞台上理性的缺陷,动荡浩劫下人性的扭曲,以及“文革”经历者的心理创伤,通过对这些“文革”的书写来进行人文的关怀。余华经历了“文革”的童年,却没有过多的深受其害,他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整个“文革”,没有遗老遗少的沉重心理,也没有对“文革”怀有童年旧故之情,他用他特殊的语言、荒诞的叙事、特立独行的思考,书写出独特的带有的“文革”遗留的小说文本。对于本文的论文创作,“文革”不只是一个政治事件,它更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折射民族灵魂的一个精神事件和文化事件。笔者想要论述的文章中,所谓的余华小说的“文革”书写,涉及到的“文革”小说,不仅仅指一定是全篇描写“文革”的小说,或是有大部分章节叙述“文革”的小说,我们这里说的“文革”书写讲的是,只要在思想上、语言上、创作思维上受到“文革”影响,或者在某一篇章或桥段涉及到“文革”,联系到了“文革”的背景、历史,我们姑且都将它归类的“文革”书写的小说当中。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不随波逐流更不盲目武断,他用区别于众多作家创作手法的“文革”书写完成了他对世界的评断,用深刻地经历诠释了存在的生命内涵。本文欲从他不被太多人关注的“文革”书写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身体记忆对“文革”书写的挖掘、“文革”书写下的多种人物形象、“文革”书写下的生存哲学和“文革”书写手法的特点来进行研究,无论是语言的冷静和狂欢,还是有我与无我的叙事手段,语言上词语错乱的搭配,整体减法的写作用意,辩证的创作内容、多角度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是根据余华小说的特色逐一进行剖析,以较为典型的小说如《兄弟》等为参考依据,对余华“文革”书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为今后的余华研究补充一份内容,开拓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