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临床药效和药物经济学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妊娠,发生率在1%~2%。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RSA流行病学中,自身免疫因素居首位,包括自身免疫异常及同种免疫异常(母胎ABO血型不合),其次为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解剖因素、感染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更有50%~75%的RSA是没有明确原因的(排除遗传、内分泌、生殖器官解剖异常、生殖系统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能明确找到其病因)称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URSA的免疫学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免疫学说较多,涉及多种机制,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母胎界面的抗原表达和免疫识别等多个方面。   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RSA)的治疗:国内外随机或非随机的临床治疗方案有3种:①妊娠前使用免疫治疗;②妊娠中使用免疫治疗;③妊娠前及妊娠过程中均使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如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法;被动免疫治疗如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运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分析,了解药物经济效果,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为医疗保险、降低医疗费用提供依据;建立对某一疾病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价的模式,从而促进临床药学的开展,为临床选择高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研究   研究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RSA)前后机体封闭抗体、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及外周NK细胞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阐明丙种球蛋白治疗URSA的疗效机制。   研究方法:   36例URSA患者治疗前均检测封闭抗体,给予每2周静脉滴注20 g国产丙种球蛋白,连续4次治疗后再次检测封闭抗体。怀孕后改为每3周10g加强免疫一次,至怀孕24周。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NF-γ与IL-4细胞因子及NKCD16+56+细胞的变化,选择32例正常妊娠实行人工流产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结果:   36例URSA患者经被动免疫治疗后有12例封闭抗体转阳性。31例能正常怀孕,5例流产,成功率83.87%。治疗后T细胞中CD3+百分比略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CD4+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CD8+T细胞百分比有明显升高;CD4+/CD8+比率也明显下降。胞内Th2型细胞因子IL-4含量显著性升高;胞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NKCD16+56+细胞含量明显下降。   小结: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URSA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机体免疫保护作用明显增强,这可能是丙种球蛋白促进妊娠发展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主动免疫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评估   研究目的:   评价主动免疫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为临床治疗寻求最佳方案。   研究方法:   330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分为4组。其中未育史组包括:A组96例,单纯接受主动免疫治疗;B组71例,接受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C组84例单纯接受HCG治疗,另有79例曾育史URSA患者为D组,全部接受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   研究结果:   治疗后A组妊娠成功率为70.65%,B组为92.31%,C组为26.38%,D组为84.28%;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A组为93.75%;B组为91.55%;D组为92.41%。   小结: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URSA可通过改变母体内封闭抗体水平,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母体对胚胎的耐受性从而改善再次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第三部分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研究目的:   对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RSA)的四种治疗方案应用药物经济学成本一效果分析对比,为临床推广使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方法:   288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92例,单纯接受主动治疗;B组65例,接受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C组70例,静脉滴注国产丙种球蛋白;D组61例,接受静脉滴注进口丙种球蛋白治疗。   研究结果:   四组病例的治疗效果A组最低,B组、C组、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成本逐渐增加。四组病例成本-效果比:A组最低,B组、C组、D组逐渐增大;增量成本-效果比:B组最低、C组、D组相当并明显较B组大。敏感度分析结果与研究结果一致。   小结:   主动免疫组治疗费用低于被动免疫组,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方案是治疗URSA最佳方法。   结论   1、丙种球蛋白通过被动免疫治疗可以影响机体封闭抗体的产生,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分泌发生改变,使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减弱和免疫保护作用增强,可能是其促进妊娠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2、主动免疫联合HCG治疗URSA可通过改变母体内封闭抗体水平,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母体对胚胎的耐受性从而改善再次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3、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表明,主动免疫和被动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相当,而主动免疫联合HCG组治疗费用低于被动免疫组,是治疗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的最佳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将按新疆维医传统组方的复方骆驼蓬子软膏研制成水凝胶贴剂,对其进行处方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比较复方骆驼蓬子软膏与水凝胶贴剂的透皮性能、释放性能和稳定性,为水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在羊体内外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为研究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在不同种属间的代谢差异奠定试验基础。方法:1)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ESI-QTOF-MS),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在羊肝微粒体及肝S9中的I、II相代谢产物进行鉴定与研究。2)采用UPLC/ESI-QTOF-MS法,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在羊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鉴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抗血栓药市场要求持续扩大,而现有的抗血栓药物存在活性不足、毒副作用较多、无广谱疗效等各种问题。在对抗血栓活性物质的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具有偏三取代苯结构的4-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因此选择该物质作为基本结构,并拟在此基础上进行衍生化处理,连接香豆素、黄酮、阿魏酸类似物、一氧化氮供体等具有抗
分子印迹吸附材料是一类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的一类吸附材料。已被研究者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其在医药生物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吸附材料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壳聚糖表面进行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吸附材料的制备。该吸附材料能同时选择性吸附肌酐和尿素分子,同时由于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蛋白质的不可逆吸附,本研究并将其在血浆中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