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筛选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差异性内源性代谢物质,通过对获得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探讨急性脑干梗死发病的可能机制。2.观察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趋势,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干梗死可能的干预效应。方法:1.以27例临床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5m L,经过高速离心机离心,取血清为检测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急性脑干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血清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利用Mass Lynx(Version4.1)软件导出得到的MS数据,经80%修约后,使用SIMCA-P12.0统计软件(瑞典Umetrics公司)对修约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首先构建非监督模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考察整体样本总的代谢趋势和轮廓,然后构建有监督模式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模型,用于组间的区分,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挑出VIP>1的物质,随后,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这些物质在计学的角度是否具有显著改变,选择p<0.05的物质作为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利用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的m/z值在HMDB数据库、Chemspider数据库中查找可能的物质,并通过标准品、MS/MS分析以及文献等信息来确认候选的生物标志物。2.以27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针刺组17例,给予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对照组10例,给予基础治疗,共治疗2周。分别采集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为检测样本,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Mass Lynx(Version4.1)软件导出得到的MS数据,经80%修约后,使用SIMCA-P12.0统计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鉴别出对于区分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代谢轮廓差异贡献较大的代谢物。基于“实验一”确定的急性脑干梗死生物标志物,根据m/z值以及保留时间,找出急性脑干梗死生物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生物标志物在针刺组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代谢物从统计学的角度是否具有显著改变。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干梗死组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2-哌啶甲酸、磷脂酰乙醇胺烯基、Lyso PC(18:1(11Z)/0:0)显著上调。2.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基础治疗后上述6个生物标志物中有3个含量显著回调,分别为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和Lyso PC(18:1(11Z)/0:0),而针刺介入后除2-哌啶甲酸无显著回调外,其余5个生物标志物均显著回调。结论:1.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属于甘油磷脂、氨基酸类,表明急性脑干梗死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有关。2.提示针刺介入后调节的代谢物数目更多,涉及的代谢途径更广;调节氨基酸及甘油磷脂代谢障碍,使机体紊乱的代谢趋于正常,可能是针刺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重要作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