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由传导电子的集体振荡,即表面等离子体的元激发决定。与块体材料的集体振荡行为不同,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的元激发可以被外部光照激发,具有异常的光学性质。并且在光学设备、生物标记、太阳能电池、非易失存储器、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原子与分子物理,量子与纳米科学,统计与凝聚态物理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之一,吸引着不同学科的理论和实验人员的极大兴趣。本文主要研究尺寸小于10nm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理论和实验表明,它主要由自由价电子决定。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纳米粒子中的自由价电子产生一个集体的振荡,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它的衰减主要通过朗道阻尼,即等离子体激元转变到粒子-空穴对的途径。凝胶(jellium)模型把金属纳米粒子中带正电荷的离子实看作均匀正电荷背景,自由价电子在这个背景中运动。对于小于10nm的金属纳米粒子,它的光学性质由一种物理图像非常清晰的理论模型来研究。这个模型把电子的哈密顿量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描写电子的质心运动,对应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发;第二部分描述自由价电子的运动,构成等离子体激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耦合,提供了表面等离子体衰减的途径。该模型广泛地用来研究小尺寸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其中最重要的不足是使用了经典的电子态密度,因此称为半经典的理论模型。而自由价电子受到的平均场势为Woods-Saxon型势,且没有解析表达式,不能准确的求解自由价电子的能级结构。因此,本文巧妙的使用了一种多台阶近似来处理,可以得到准确的能级和分段解析波函数,从而将半经典的理论模型推广为量子理论模型,并用其计算了由1760个钠原子组成的金属钠小球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频率。经典的电磁场Mie理论给出了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然而,实验观察到小尺寸金属纳米粒子的共振频率相对于经典Mie频率出现较大的红移。这个红移主要来自溢出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与电子环境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