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肠道淋巴瘤在临床方面的差异,为两者之间的确切诊断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淋巴瘤病例,筛选出经病理诊断为肠道淋巴瘤的患者,经临床系统评估后排除无法确定是否为原发或继发肠道淋巴瘤,将入选患者中符合Dawson标准的归为原发组,余患者归为继发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变特征、病理类型以及恶性程度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102例。原发组56例,男39例,女17例,继发组46例,男32例,女14例,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组平均年龄60.5±9.1,继发组平均年龄53.9±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P=0.032);原发组好发年龄为45-54岁,继发组好发年龄为65-74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96,P=0.33;χ~2=0.79,P=0.37)。(2)临床表现:两组均以腹痛为最常见,原发组腹痛41例,继发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16);原发组腹胀12例,继发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P=0.03);原发组无消化系统症状1例,继发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原发组B症状10例,继发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17);余两组间腹泻、腹部包块、恶心呕吐、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检查:原发组LDH升高13例,继发组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P=0.017);原发组β2-微球蛋白升高5例,继发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余两组间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增快、大便潜血的实验室检查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特征:两组均以肿块型为主,原发组肿块型26例,继发组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4);原发组病变累及回盲部21例,继发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P=0.012);原发组病变累及结肠6例,继发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P=0.0043);原发组病变累及十二指肠2例,继发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39)。(5)病理类型:两组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原发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更常见(χ2=7.4,P=0.006);继发组套细胞淋巴瘤更常见(χ2=5.07,P=0.02)。(6)恶性程度:两组均以高度恶性淋巴瘤为主;两组不同性别的恶性程度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0岁患者中,原发组高度恶性20例(100%),继发组高度恶性24例(96%),两组均以高度恶性为主,且原发组高度恶性所占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结论: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相比,继发性肠道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小,腹胀、B症状、或不伴有消化道症状多见,LDH与β2-微球蛋白升高明显,以结肠受累最多,套细胞淋巴瘤常见,年龄<60岁患者的高度恶性程度所占比例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