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DH)对脾阴虚所致便秘大鼠的影响,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霍山石斛治疗脾阴虚型便秘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对SD大鼠建立脾阴虚型便秘模型。造模方法采用三种因素复合进行,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共计30天。第1-14天,采用疲劳过度(游泳至耐力极限)和饮食失调法(单日胃饲甘蓝、双日胃饲猪油)相结合,建立脾气虚型大鼠模型,根据肛温、体重、饮食量、饮水量等指标进行模型评估;第15-23天,在脾气虚阶段基础上,增加灌胃伤阴药(吴茱萸、附子、肉桂),建立脾阴虚型便秘大鼠模型,增加黑便首次排出时间、粪便粒数、粪便含水率等指标进行模型评估。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霍山石斛高、中、低剂量组,六味地黄丸组。给药第7天,记录大鼠的体重、饮食量、饮水量;收集12h内大鼠排便的粒数,检测粪便含水率;利用碳末推进实验测定小肠碳末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回肠的病理形态变化;第二部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P(Substance P,SP)、VIP(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含量,回肠组织中MTL(Motilin,MTL)、SS(Somatostatin,SS)的含量;采用RT-q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QP(Aquaporin,AQP)1-11(AQP10除外)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AQP1、4、5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脾气虚阶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下降(P<0.01),肛温降低(P<0.05),饮食量(P<0.01)、饮水量(P<0.05)均低于正常组;脾阴虚阶段,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低于正常组(P<0.05),肛温升高(P<0.01),12h的粪便粒数(P<0.01)、粪便含水率(P<0.05)均低于正常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给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霍山石斛各药组大鼠体重增加(P<0.01),饮食量增加(P<0.01),12h的排便粒数增加(P<0.01),小肠碳末推进率增加(P<0.05),粪便含水率(P<0.01)增加。HE染色法结果表明,在回肠组织中,正常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完整,且排列整齐,而模型组黏膜上皮细胞疏松,形状不规则,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细胞聚集的现象,且腺体发生萎缩,其他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结肠组织中,正常组大鼠隐窝结构完整,杯状细胞明显,细胞排列整齐,而模型组隐窝结构改变,甚至退化,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基底部淋巴细胞聚集。其他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二部分: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SS含量增加(P<0.01);血清中的SP含量降低,VIP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MTL含量升高,SS含量降低(P<0.01),血清中的SP含量升高,VIP含量降低(P<0.01)。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AQP1、AQP6、AQP9的m RNA水平均表达下降(P<0.05),AQP2、AQP3、AQP4、AQP5、AQP8、AQP11的m RNA水平均表达增加(P<0.05)。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变这些指标的表达。Western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QP1、4、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霍山石斛给药组均能在不同程度降低AQP4、5的表达(P<0.05),低剂量组明显降低AQP1的表达(P<0.05)。结论:霍山石斛有效增加了大鼠的体重、饮食量、12h内的排便粒数,提高了粪便含水率,改善了模型大鼠回肠、结肠组织病理症状,且促进了回肠组织中MTL的分泌,抑制了SS的分泌,促进了大鼠体内血清中SP的分泌,抑制了VIP的分泌,增加结肠组织中AQP1、AQP6、AQP9 m RNA水平的表达,降低了AQP2、AQP3、AQP4、AQP5、AQP8、AQP11 m RNA水平的表达,且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AQP1、4、5的蛋白表达水平。这表明霍山石斛治疗脾阴虚型便秘的作用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以及改善机体水液代谢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