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艺术探索与生命本真追问的不断契合——余华小说论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形式感极强的实验小说,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注重叙述方式,语言实验等形式探索;这些小说具有叙事呈现感觉化、幻觉化态势,叙述语言能指与所指脱节断裂,人物形象符号化、抽象化,叙述人态度冷漠超然等特征.余华前期小说玩弄叙事技巧淡化了故事情节,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从而给阅读带来困难.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呼喊与细雨》是其转型的标志.这部长篇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出现了与前期小说不同的特征,作家在关注人物的生存境遇的基础上使叙事充满温情,把对叙事探索与关注人类命运结合起来,这与他前期小说创作有本质的不同.随着对叙事艺术和人类生存本质的不断深入探察,在随后发表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把对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叙事艺术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结合起来,使小说具有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色彩又显示其对人类生命本质以哲学意义上的关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昭示了中国当带小说的走向.
其他文献
《带小狗的女人》(the ladywiththe petdog),是契诃夫在1899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1972年经改编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本文主要通过对契诃
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存在的,而作为标记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也相应地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重
在文论发展的长河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主义思潮、20世纪初的反历史主义思潮,到20世纪70、80年代,文学研究在历史中的再次"回眸",使新历史主义成为当
余华以其作品极强的实验性和先锋姿态在文坛上被称为"先锋作家".早期作品对暴力、血腥极度渲染和反复描摹,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予以猛烈的颠覆和反叛,并在艺术形式上将叙述
该文论述中国新文学史上颇有特色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是从其重要的精神特性——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性"入手,探究其独特的文学意义与价值.新感觉派边缘性特性的形成,首
该文力图研究重点在于:"演讲"、"诉苦"、"战场"三个典型场景之所以对"当代革命文学"的构成具有支持性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内涵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们提供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
《吉林日报》周刊创刊于1992年初,是东北三省最大的省级党报副刊。周刊以“清新、隽永、深沉、高雅”为办刊宗旨,以东北大地为主要舞台,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美丽富饶、热情奔放
广西尽管开发较晚,但其文人创作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以来,广西更是文人辈出,作品颇丰。全州地处广西东北,其人文盛况在广西首屈一指,且其表现多以家族群体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