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中隐喻和意识形态建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的讲话也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富有特色,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谚语、故事等,平实易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传递了中国声音。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更为普遍,因为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Lakoff,1996)。相关研究表明,除修辞和解释作用外,隐喻还具有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并通过框架结构得以实现(Ungerer&Schmid,1996)。因此,本研究将在框架理论视角下分析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中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中使用了哪些隐喻?(2)这些讲话中是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意识形态的?本研究采用的语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到2018年间在不同外交场合所发表的讲话,包括国事访问时在国会和大学的演讲、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场合的致辞以及主旨演讲等共42篇。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经过简单的数量统计,对隐喻进行了分类和阐释;基于框架理论,对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进行解析,并得出结论。通过仔细识别和分类,本研究发现这些讲话一共使用了547个隐喻,根据他们的源域属性分为12类,包括人体隐喻、器物隐喻、路程隐喻、建筑隐喻、车船隐喻、水流隐喻、植物隐喻、关系隐喻、艺术隐喻、自然隐喻、动物隐喻、食物隐喻等。这些隐喻形成了三类框架,包括积极框架、消极框架以及中性框架。他们受意识形态的引导,同时也塑造着意识形态。源域经过添加或删减信息形成新的目标域,并通过预设、凸显、构建政治故事等手段,表达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的思想,形成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实现了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功能,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了意识形态的阐释和传播。本研究补充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研究,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挖掘了框架理论在隐喻意识形态构建功能上的解释力,拓展了框架理论的应用。本研究对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具有启示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习近平主席在有关“一带一路”讲话中始终贯穿着共担责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带一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其他文献
<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一般是指针对普罗大众的一系列具有行动导向、言简意赅等特征的政治理论。最早由法国人特拉西在19世纪初提出,随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对这
会议
1.澳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A.澳门半岛、凼仔岛 B.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C.澳门半岛、路环岛 2.澳门的面积有多少? A.25平方公里 B.19平方公里 C.约23.5平方公里 3.澳门
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成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在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过程中还存"重形式轻实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的诞生,这被誉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模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物联
据调查,2016年近20个品牌共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将接近: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如果它们被丢
元代文学作家来自从东南沿海到西亚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了回鹘、西夏、吐蕃、以至于康里、拂林、大食等几十个欧亚种族,涵盖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全部四个类别;其创作
突发事件案例是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演变过程、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总结的真实记述。基于突发事件案例的特征和应急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对案例的复用要求,根据系统工
企业“格式塔”是按企业发展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具有内在结构性的特征,探讨企业发展整体解决方案的心智模式;知觉企业“情境”、顿悟企业“情境”、整合企业“情境”要素是构
按照TSG 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对接焊缝需进行射线检测,检测过程按照NB/T 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标准进行椭圆成像或垂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