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的讲话也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富有特色,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谚语、故事等,平实易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传递了中国声音。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在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更为普遍,因为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Lakoff,1996)。相关研究表明,除修辞和解释作用外,隐喻还具有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并通过框架结构得以实现(Ungerer&Schmid,1996)。因此,本研究将在框架理论视角下分析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中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习近平“一带一路”讲话中使用了哪些隐喻?(2)这些讲话中是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意识形态的?本研究采用的语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到2018年间在不同外交场合所发表的讲话,包括国事访问时在国会和大学的演讲、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场合的致辞以及主旨演讲等共42篇。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经过简单的数量统计,对隐喻进行了分类和阐释;基于框架理论,对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进行解析,并得出结论。通过仔细识别和分类,本研究发现这些讲话一共使用了547个隐喻,根据他们的源域属性分为12类,包括人体隐喻、器物隐喻、路程隐喻、建筑隐喻、车船隐喻、水流隐喻、植物隐喻、关系隐喻、艺术隐喻、自然隐喻、动物隐喻、食物隐喻等。这些隐喻形成了三类框架,包括积极框架、消极框架以及中性框架。他们受意识形态的引导,同时也塑造着意识形态。源域经过添加或删减信息形成新的目标域,并通过预设、凸显、构建政治故事等手段,表达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的思想,形成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实现了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功能,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了意识形态的阐释和传播。本研究补充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研究,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挖掘了框架理论在隐喻意识形态构建功能上的解释力,拓展了框架理论的应用。本研究对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具有启示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习近平主席在有关“一带一路”讲话中始终贯穿着共担责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带一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