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学途中停留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ee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生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游憩空间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放学途中的停留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文章首先对小学生放学后的停留场所进行调查统计,通过类型化分析空间类型、特征及分布等内容。因住宅小区内外的空间场所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文章中分别对住宅小区内外的停留场所进行研究。运用GPS追踪小学生放学行动轨迹线,对比分析了四所小学校的整体轨迹线的特征,并对小学校门前空间、道路空间及游憩空间的核密度图像进行解析。进而,研究者对行动路径的速度进行分析,分别研究速度0.7米/秒之下及速度1.3米/秒之上的轨迹点分布与城市空间的相关性,从而把握小学生放学后的轨迹线分布特征。由于小学生放学后最主要的停留场所是游憩空间,所以研究者对住宅小区内外游憩空间中小学生行为进行观察,并分析不同游憩场所空间分区内的行为频度及行为密度分布。进而运用聚类分析将各空间分区类型化,对各类型空间与小学生行为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游憩空间能够影响或改变GPS轨迹的局部走向,游憩空间的滨水区、硬质铺地区及景观构筑物区对行为均有积极的诱导作用,绿地区对行为的诱导作用较弱。同时,游玩类行为受开敞性、可达性影响,运动健身类行为以开敞性、设施作为诱导因子,而休息类及观赏类行为与空间特征因子关系不大。研究对于城市规划中小学校周边城市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住宅小区内部儿童游憩空间设计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广电传媒行业的精细化发展,媒体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以客观性的内容报道为主的工作方式开始向“报道+点评”的新型模式转变,这就促使媒体工作者所承担的角
<正>"三棱消积丸"出自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主要著作《脾胃论》,主治伤生冷硬滞食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笔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治四例牛偷食大量冰冷酒糟而引发的瘤胃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