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尔湾市等等。产城融合发展就是将产业高度集中的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整体规划,注重生产要素聚集与生活要素配套。产城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改革开放后的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已经呈现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例如浙江的“块状经济”与珠三角的“专业城镇”。上海、天津、成都等许多地方政府则明确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并将产城融合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可见,“十二五”期间,产城融合发展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并将步入快速发展期。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由于财政分权和分税制的存在,加上“政治锦标赛式”的晋升激励,地方政府的经济功能被极大强化,使得地方政府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公共服务政策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但是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活配套等公共服务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政府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无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仔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政府介入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同时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为案例,介绍嘉定区政府有效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德国鲁尔区、美国尔湾市等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启示,提出政府要以产业为核心,围绕产业发展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完善城市配套建设,从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