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集群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角度的探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企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梳理和比较,以求对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模式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企业集群发展作一个实际案例的对比,以总结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并对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就现有各种关于企业集群的理论成就进行综述,通过对国内外集群相关理论的梳理,为下文理论问题的讨论作出铺垫。   第二章,是全文理论探讨的重点章节。首先在简述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产业价值链”这一概念;这是本文中为研究企业集群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进行的理论铺垫,通过对“产业价值链”(产业链)延伸和扩展的内因分析,挖掘出企业集群(尤其是多样化的专业集群)的发生诱因、空间集聚机理及集群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框架——企业集群形成的共性因素。通过对集群内企业生存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内生规模企业集群”的创新性观点,这有助于解释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的原因,以及集群内柔性制造和战略协调是如何实现的等内部机制。   第三章,对不同的企业集群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区域出现或产业价值链为什么能跨越多个区域并出现不同环节的集聚现象进行讨论。本文认为,这是企业发生集聚的个性因素使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观点。在本章对集群发生的个性条件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   第四章,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并按照这一特点和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集聚特征,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之一。然后列举了北京中关村等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三个地区,作为企业集群三个典型的案例,并对各企业集群现象进行简单点评。   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同时指出区域经济和企业集群的发展应遵循其共性、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发展。
其他文献
一 引言    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听力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听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使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