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研究区野外地质调查及50余口钻孔岩心观察,结合对应的测井资料分析,运用室内测试分析技术及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方法。对该区聚煤系龙潭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了煤系展布特征、煤岩特征及沉积环境特征,总结了区内龙潭组煤系的聚煤规律及沉积模式。区内共识别出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3种沉积亚相和11种沉积微相。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旋回,各相不断迁移变化垂向上叠次出现,呈现多种组合样式,但总体呈龙潭组下部为潮坪亚相,中上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上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龙潭组主要发育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区域性海侵面两种层序界面类型,据此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SQ1时期龙潭组发生脉动式海侵,以快速海侵,慢速海退为特征,沉积主体为三角洲平原亚相;SQ2时期龙潭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相,以慢速海侵,快速海退为特征。区内龙潭组煤层以高变质阶段无烟煤为主,灰分、硫分平面上分布稳定,垂向上以3、4、14煤灰分、硫分变化较大。气候以湿热气候为主,有利于高等植物的与微生物的生长,聚煤作用主要受沉积环境及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综合研究认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是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期最重要的成煤环境,其次为潮坪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相特征,提出了三角洲平原及潮坪成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