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流变及其审美范式研究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一阶段所呈现出的审美范式之流变,但这种讨论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历史研究的层面,而是运用跨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以独特的角度观视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缘起、对象、现状、意义等,着重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采用史料考证的方法,分五个阶段线性梳理了原始社会至1946年前传统蒙古族舞蹈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对其在每一时期呈现出的审美特征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总结。这一部分一方面为下文研究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提供了历史背景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小型舞蹈作品创作的审美范式是如何从传统转换发展而来的探讨做好准备。第三部分为第二、三、四章,将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创作分为1946—1965、1966—1977、1978至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以史料搜集与考证为基础,综合运用口述史以及舞蹈生态学等方法,力求完整、多维度、点面结合的将各阶段小型舞蹈创作发展之状态予以呈现。第二,从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作品主题、作品语言的审美特征等方面,系统论述每一阶段审美范式的构建。第三,运用符号学在文化艺术领域标出性的理论方法,在每一阶段审美范式与上一阶段进行比照中阐明其标出性,为本文最终的结论夯实基础。第四部分为结论,首先对文化符号学标出性及其翻转进行概念上的厘清;然后将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中项(即社会认同,包括政策引导、专业群体认同、普通接受群体认同)、对其标出项、非标出项之间的转化,以及在审美范式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刻阐述,以求真实揭示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标出性的翻转。本文力图摆脱一般历史研究、审美研究的套路,重点解析蒙古族舞台舞蹈自发生起各个阶段审美范式差异形成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社会所认同从而翻转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建立起一个置于社会整体环境中,立体的、动态的历史发展坐标系。我们虽无法像几何学一样根据以往的坐标数据精确推算其未来走势,但至少可窥其端倪,或为将来发展提供一个思路上的基石。
其他文献
对我国水上运动项目商业化运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个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提出水上运动项目商业化的实施建议,促进我国水上运动项目的商业化发展。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职业许可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资质和准入条件。为了保障教师来源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育部正在推行中小学教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野菊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其相对
近年采,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政令指标为前提,采取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模式,获得了总量的急速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空间失配现象与社会阶层隔离问题却可能危及住房发展的整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对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药效动力学,并对其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连、黄芩、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H2O2所
在市场化的趋势下,城市空间日商品属性和交换价值日益体现,内城住区更新成为资本生产积累的手段和工具。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出发,以南京市老城南地区的南捕厅为实证案例,揭示
加速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故障诊断、振动测试等领域,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普通型的加速度传感器,这种加速度传感器不具备现场校验功能和数据表窗口功能,导致加速度测试的自动化
本文从江苏省养老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着手,分别从政策环境、标准化试点、组织建设以及标准研制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江苏省养老服务标准化的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便利了人们的检索获取信息,从而衍生出"人肉搜索"现象。"人肉搜索"在给人们提供信息和真相的
千百年来,武术就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健身术、自卫术和养生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武术锻炼中炼成了强健的体魄和自卫防身的本领,同时使生命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和延长。国家体育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