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以“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治未病”干预,从理论和临床进行研究,以达到改善DPN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预防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应用基础干预:糖尿病的“五架马车”管理包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选用降血糖与调脂药物、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血糖监测,加上营养神经药物口服(弥可保)。实验组实施基础干预上增加“治未病”干预(穴位按摩、中药足浴、毕格氏运动、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足部保健)。连续干预6个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的变化。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足部症状评分、影像学等指标变化。并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特异性量表(DSQL)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职业、文化程度、遗传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糖代谢生化指标:①两组干预前FBG、P2hBG、HbAlc、TG、T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②两组干预后FBG、P2hBG、 HbAlc都降至正常,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01);实验组TG、TC干预后虽未至正常,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01);对照组干预后TG未至正常,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01);对照组干预后TC未至正常,组内比较差异不显著。③两组干预后FBG、P2hBG、HbAlc、TG、TC均有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足部临床症状评分:①两组间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01),说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③实验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足部临床症状评分下降至<4分;④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腓总神经传导速度:①干预前两组左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干预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生存质量评价:①干预前两组QO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生理功能维度、心理/精神维度、治疗维度的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干预后有下降,但组内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QOL总分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QOL总分组内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治未病”在提高DPN患者整体QOL方面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要早期预防,综合干预,本研究通过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思想为指导,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未病”干预,结果显示:(1)显著调节DPN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二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2)显著改善DPN患者的足部临床症状;(3)显著改善DPN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4)显著改善DPN患者整体QOL。本研究提示“治未病”对预防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