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州区为例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河西绿洲灌区中心腹地的张掖市甘州区,是世界内陆温带荒漠绿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种子培育产业基地之一。搞好甘州区耕地地力评价,合理利用甘肃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加强耕地改良利用,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粮食安全及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本文以甘肃省甘州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特尔斐法选取了11项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别矩阵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各因素的特点及其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构建了隶属函数。利用GIS构建的软件处理平台完成了数据库的构建,利用基于栅格数据评价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了耕地地力综合指数为0.52-0.78,将甘州区的耕地基础地力分成了五个等级,等级划分的结果客观的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一等高肥力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梁家墩、长安、新墩、上秦等乡镇地区,二、三等各地均有分布,四、五等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西及二阴区的乡镇,从面积分布来看,以二等地和三等地为主,占甘州总耕地的97%以上。文章最后针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区耕地科学利用模式和耕地改良的措施。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构建GIS软件平台应用于数据库,通过参数计算和成果图输出自动化,摸索出了一套运用GIS技术开展甘州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有效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06-2007年度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桃源农业生态站试验场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经过18年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试验分别采用静态箱法和密闭室法,研究了红壤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稻田氮损失的途径及规律,以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氮平衡和转化的机理,为切实减少红壤稻田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双季
γ-聚谷氨酸(poly-y-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可用于医药卫生、食品、化妆品和农业等行业。畜禽粪便和味精生产废料等固体有机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水体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其它养分元素,可用作γ-聚谷氨酸产生菌的发酵基质生产γ-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肥。本文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C1,其代谢产物通过氨基酸分析和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既有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粒间孔隙,也有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的结构孔隙.孔隙的大小,几何形状,多少以及在土壤不同层次中分配关系都是极为复杂的。土壤结构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提高单位面积水稻产量成为保证水稻总产稳定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在于增加化肥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