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内外不同学者调查,错合人群中骨性ē类错合的发病率可达5%--14%而对于骨性类错合的治疗,主要有阻断性矫形治疗掩饰性治疗以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三种方式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骨性错合的严重程度以及侧貌和牙列的具体情况等等因素,为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其中生长发育期的患者既表现出前牙反合近中磨牙关系不协调侧貌以及牙齿代偿性倾斜等典型症状,同时其颌骨生长的量和方向均不确定无法预测,医生在治疗时常常感到十分棘手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对于仍有生长潜力的患者,及早进行矫形治疗仍然是首选尤其是以上颌后缩为主要原因的骨性ē类错合,使用前牵面具对患者进行上颌前方牵引是被公认为效果显著不易复发且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应用在当今的正畸治疗理念中,早已完成了由咬合为中心到由侧貌为中心的转变,并且对美的追求不断延伸正畸的终极目标应是使患者在拥有功能良好排列稳定的咬合的同时,得到最大的美学提升,获得协调美观的容貌因此正畸研究的范围也由单纯关注侧貌逐步向从三维立体的角度整体审视容貌转变鼻部是位于面部中心的重要结构,对于一个人的美貌程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矫形治疗中其形态会随着上颌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但由于鼻部具有不规则的形态和复杂的解剖结构,一直没有建立起对其合适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得到正畸医生足够的关注,在各种关于软组织的评价体系中鲜有鼻部的测量指标本论文首次将鼻部形态和骨性ē类错合的治疗联系在一起,针对矫形治疗中鼻部的形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鼻部的侧貌和三维结构两个方面提出其形态变化对于容貌的美学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上颌前方牵引后反合儿童鼻部侧面形态变化的研究目的:对反合儿童上颌前方牵引与鼻子侧面形态改变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为临床治疗上颌后缩的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上颌后缩且为ē类错合的病例24(男12,女12)例,年龄10--12岁,配对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前方牵引4--8mo,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并测量各项鼻部形态指标,综合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间鼻根点距离鼻唇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鼻中点距离鼻尖点距离鼻尖角鼻额角则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不仅可以早期矫治ē类错合以及由上颌后缩导致的上下颌骨关系不调,同时对鼻部良好外形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2.反合儿童上颌前方牵引鼻部与口颌部软组织改变对总体侧貌的影响目的:初步研究反合儿童上颌前方牵引鼻子侧面形态与口颌部侧面形态改变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方法:选取上颌后缩且为ē类错合的病例24(男12,女12)例,年龄10--12岁,配对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前方牵引4--8mo,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片,并测量各项鼻部及口颌部侧面形态指标,综合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间Li-VL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rN-VL,Ss-VL,Ls-VL,Si-VL,Pgs-VL,Ls-E, Li-E则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鼻部及口颌部的软组织侧貌都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鼻部和口颌部改变的综合效应形成更加协调美观的侧貌外形3.鼻部形态的三维评价体系的建立目的:建立一个可以评价鼻部三维形态的测量指标体系方法:确定标志点9个,测量值7个使患者处于仰卧位时,用游标卡尺进行直接测量,读取并记录数据结论:该方法可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可以用来评价鼻部形态4.骨性ē类错合上颌前方牵引后鼻部三维形态的变化目的:明确上颌前方牵引后鼻部三维形态的变化,并验证是否上颌前方牵引会引起鼻翼扩张方法:选取生长发育期骨性ē类错合患者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5岁分别于上颌前方牵引前后测量获取鼻部三维评价体系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各项数值牵引前后的差异并分析其美学意义结果:鼻翼宽度和鼻底宽度均显著增大,显示发生了鼻翼扩张鼻孔形态也发生了扩张,而鼻背长度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后鼻部会发生横向的鼻翼扩张,对容貌美观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在制定矫治计划时予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