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Micro-PET与γ计数仪所测药物浓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icro-PET动态监测大鼠体内18F-FDG药物浓度的应用价值。方法:1、实验分组及分期:采用自身对照法将10只SD大鼠前后分别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注射18F-FDG药物后的时间分为实验早期(60min以内)和实验后期(60min以后)。2、实验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8F-FDG后,运用Micro-PET进行早期(60min以内)连续动态显像和后期不同时间(分别为90min、120min、240min、360min和480min)静态显像;显像完成后通过PIwork软件进行数据重建,以左心室腔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得出ROI的平均放射剂量摄取值,计算出不同时间点18F-FDG血药浓度C实验组。3、对照组:10天后(避免实验组放射性干扰),给予自身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18F-FDG,分别在注射药物后2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和90min、120min、240min、360min、480min以断尾采血方式获得血样标本,运用γ计数仪定量测定血样标本的放射性计数(count per minute,CPM),计算出不同时间点18F-FDG血药浓度C对照组。4、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Excel软件进行相关图表制作;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应时间点血药浓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对实验早期的两组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组内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及95%CI)及线性回归分析(计算确定性系数R2)进行比较。结果:1、实验早期: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均有P>0.05,说明实验早期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r为0.986(P=0.000),说明实验早期两组数据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组内相关系数ICC及95%CI为0.976[0.891-0.995],说明实验早期两组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性系数R2=0.984,说明实验早期两组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得出,两种检测方法所测实验早期18F-FDG药物浓度一致。2、实验后期: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开始出现P<0.05,说明实验后期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种检测方法所测实验后期18F-FDG药物浓度之间存在差异。结论:Micro-PET可连续动态监测大鼠体内早期18F-FDG药物浓度的变化,可作为活体条件下测定大鼠体内18F-FDG浓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