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合并颈深间隙受累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p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深间隙受累(deep neck space involvement,DNSI)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中容易被忽略,早期识别与积极干预可改善疾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KD合并DNSI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探寻早期预警指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1)收集并整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KD合并DNSI的3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KD合并DNSI的疾病特征;(2)将38例KD合并DNSI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我院同时期住院治疗的288例KD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差异性分析,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进行比较;(3)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KD合并DNSI的早期预警指标。结果:(1)观察组共纳入KD合并DNSI患者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起病年龄41(19.2,59.2)月。临床表现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口唇潮红37例(97.4%),结膜充血34例(89.5%),皮疹28例(73.7%),指趾端肿胀或脱皮24例(63.2%);另外,颈部活动受限者25例(65.8%),上气道阻塞者7例(18.4%),咽痛者2例(5.3%)。辅助检查中,所有患者的颈部影像学均提示不同程度的DNSI,心脏超声提示8例(21.1%)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其中7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小型冠状动脉瘤,1例超声提示中型冠状动脉瘤。治疗效果上,35例(92.1%)患者对IVIG治疗敏感,22例(57.9%)采用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7.9%)患者为IVIG无反应KD,37例(97.4%)患者应用抗生素,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2)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发病年龄更大[41.0(19.2,59.2)月vs 23.0(13.0,40.0)月,P<0.05],住院时间更长[10.0(8.0,12.8)天vs 6.0(5.0,7.0)天,P〈0.05],观察组存在颈部淋巴结肿痛、颈部活动受限及上气道阻塞症状的特征性表现。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血小板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P<0.05。但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与实验组的冠脉扩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vs 17.0%,P=0.697>0.05)。治疗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更高(97.4%vs 59.7%,P<0.001),且抗感染时间更久[9.0(7.2,11.8)天vs 3.0(0.0,5.0)天,P<0.001]。此外,两组患者在Kobayashi评分、Sano评分、Fu法评分以及Harada评分等多种KD合并冠脉病变预警评分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然而Egami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并无显著性。(3)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以及CRP与FER的升高幅度对KD合并D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KD合并DNSI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但其表现隐匿,易被漏诊、误诊,颈部淋巴结肿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上气道阻塞表现对KD合并DNSI有临床提示意义,CRP与FER对DNSI有一定预测价值,颈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KD合并DNSI患者通常伴随更为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往往需要更为积极的抗炎治疗或早期抗感染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是由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进行性神经变性过程。环状RNA及微小RNA作为非编码RNA,参与调控缺血性脑损伤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以circ_0000296和miR-141-3p为起点的调控慢性脑缺血的具体机制。研究方法: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进行培养。按照通用方法制备构建CCI体外模型。利用C5
目的:约30%癫痫患者为耐药性癫痫患者,其具体的病因和耐药机制仍不清楚,找到微创、可靠且经济的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诊断耐药性癫痫及判断临床预后有巨大帮助。本文旨在探究耐药性癫痫患者外周血中miRNA-200c-3p和miRNA-455-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位癫痫患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36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耐药性癫痫组、药物敏感性癫痫组及健康对照组。收集并整理入组人群的基
目的:癫痫是一种复杂的反复无端发作的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造成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引起,分为特发性癫痫综合征、症状性癫痫综合征与可能的症状性癫痫综合征。特发性癫痫综合征,又称原发性癫痫、遗传性癫痫,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绝大多数患者在30岁前发病,没有其他大脑结构性损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到目前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震颤(Tremor,TRM)大鼠是京都大学大鼠种群中发现的基因
目的:采用CTA对近端降主动脉复杂斑块进行评估,观察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近端降主动脉复杂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主动脉复杂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09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绍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7例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根据近端降主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有斑块组(63例)和无斑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特异性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疾病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是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17年版
目的:近年来,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被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但采用不同路径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卵圆孔及圆孔的不同路径穿刺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卵圆孔组与圆孔组卵圆孔组行
目的:儿童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模式是导致肥胖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儿童的饮食模式逐渐发生改变,果葡糖浆和高脂饮食的摄入量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发现两者摄入过多与肥胖症的流行有关。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都是机体内脂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参与调控脂肪合成和脂肪分解等过程,但对脂肪组织的研究报道相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秋冬季节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儿童与青少年哮喘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肺轴”调节肠外粘膜免疫,影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病毒感染或者哮喘的发生发展。然而,肠道菌群改变对RSV感染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再感染RSV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体
目的:腹泻病是儿童常见多发病,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腹泻迁延不愈,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研究表明,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是菌群紊乱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吸收不良等。国内外关于儿童SIBO的研究资料较少。
目的:目前关于肥胖对雄性青春期影响的报道不一致,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导致男童青春期提前或推迟,同时相关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次实验通过选取新生C57BL/6J雄性小鼠于出生后立即给予高脂暴露,建立雄性青春期肥胖模型,探讨肥胖对雄性小鼠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及与Leptin-Kisspeptin/α-MSH-GnRH关系。方法:分别选取C57BL/6J雄性和雌性小鼠12只和24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1:2配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