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论文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意义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二十多年以来,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近6600亿美元,连续13年列发展中国家及亚洲国家FDI流入国首位,也是全球最大的流入国之一。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外资的大量进入,带来了中国紧缺的资金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收入和政府税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但是外资大量进入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除给我国造成很高的外资依赖度、增加金融风险、造成行业垄断、资源环境等问题外,实际上我国在吸引外资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使本国的各种要素被迫接受过低的价格;“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使我国只能以劳动力的低回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不利于国内的产业结构提升。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实施,是否能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成为今后我国制定外资政策时应当重点考察的方面。技术溢出被认为是外资企业影响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技术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但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因而这种效应通常是非情愿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外部经济性的存在,使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行为的社会收益可能会大于企业收益。也就是说,通过与外商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扩散到国内其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形成技术溢出。由于技术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交易成本很高,许多技术都采取内部化使用的方式,越是先进的、尖端的技术,越不容易通过外部市场取得,这就更增加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人才提出要“用市场来换技术”,并在政策上体现为对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鼓励,以充分利用这种外部经济效应。但是,在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国内外出现很多有争议的结论。这反映出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不深入。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论文形式,专著比较少,一篇论文一般是采用某一种方法,对某个或少数几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无法全面系统。另外,对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多集中在行业内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引起同行业的厂商的竞争、模仿、人员流动等方式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外溢。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可能在培养和支持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方面,更有积极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产业链内的分工不断细化,扩展到全球市场。在价值链内处于支配地位的厂商,可以通过生产标准、经营理念等对其他环节的厂商发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行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是相对于行业内效应更显著、更重要的方面。本文着眼于将行业间溢出效应纳入已有模型,评估其显著程度,力图将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同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二、主要内容与结构全文除绪言外,共分四章,三万余字。第一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回顾这一章首先对技术溢出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技术溢出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具有外部性、互动性、隐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准确衡量和评估是相当困难的。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重点围绕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和限制因素展开,出现了利用局部均衡或动态模型分析技术溢出决定因素、竞争型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等研究成果。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国外出现许多有争议的研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支持这一效应的存在,但是也存在争议;关于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情况、东道国吸收能力、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得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研究领域,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支持了行业间溢出效应大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第二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本章综合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渠道:联系效应、模仿和竞争、人员流动。同时,就各种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分析。本章重点研究了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在产业价值链格局兴起、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分工更加细致深入的情况下,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不断完善,各行业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全球产业价值链可以按照驱动力不同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处于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对其他环节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这成为当前技术溢出的重要形式。本章还以贴牌、产品配套生产、战略联盟和战略性技术合作为例,分析了行业间技术溢出的具体形式。第三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本章在原有的分析行业内技术溢出的模型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将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纳入考察范围。通过使用中国24个行业5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估计。第四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章归纳了研究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而后向联系溢出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前向联系技术溢出效应,较行业内溢出效应更加显著。对此,本文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1、继续大力吸引外资,发挥外资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带动作用。2、加强产业关联,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向和后向联系。3、提高外资经济的当地成分,改善生产制造的进口依赖。三、论文的主要创新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第三章中对于现有研究模型的拓展。关于技术溢出的现有研究大多借鉴Feder(1982)的做法,把整个工业经济分为外资部门(F)和内资部门(H)两部分。其中,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有技术溢出作用,假设这种作用主要来自外资部门对其资本的运用,所以把外资工业企业的总资本计入内资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即外资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将对内资部门产量的增加发生间接的影响,这就是外溢效应。这样,某行业内资企业的产出值,成为以行业内内资企业资产、内资企业从业人数和行业内外资资本数量为自变量的函数。本文的创新在于,在上述模型中引入新的变量来代表行业间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具体处理过程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的原理和数据。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各工业行业间的相互投入和消耗关系,是反映各行业联系程度的较科学的方法。直接消耗系数表是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每列的元素代表该行业消耗的其他各行业的产出占该行业总消耗的比例。模型中,某行业受到的上游产业外资企业后向联系资本数量的大小,是按照以直接消耗系数表每行的元素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资产数量加权相乘加总的方式得出;对某行业内资企业受到其他行业外资前向联系的外资资本数量的大小,则是按照以直接消耗系数表每列的元素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资产数量加权相乘加总的方式得出的。这样,模型就综合反映了行业内内资资产数量、内资企业从业人数、行业内外资资产数量、发生前向联系的外资资产数量和发生后向联系的外资资产数量对于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由于受到模型形式的限制,未能考察市场竞争情况、东道国吸收能力、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约因素对于技术溢出的影响,这是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