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茧房”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正式提出,指的是在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就构筑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当中。大学生“信息茧房”特指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由于大学生个人或群体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从而自行构建起来的信息网格化生存空间。它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部分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新媒体网络环境作为主要研究范围,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信息茧房”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信息茧房”效应,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活动应该探索出有效措施来应对“信息茧房”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概念界定、特点与类型分析以及理论依据的介绍。其特点主要有封闭性与固定性、同质化和片面性、割据性与族群化等;从信息质与量的角度对大学生“信息茧房”进行分类,从量的角度可分为信息爆炸型、信息匮乏型以及信息适中型;从质的角度可分为优质与劣质茧房。第二部分是大学生“信息茧房”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思想观念上干扰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上易造成群体极化与网络暴力、学习上易形成思维定势弱化创新力、生活上形成媒介依赖等。第三部分是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原因分析。其中内因主要是个人认识的有限性、注意的选择性、个人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群体压力的从众性,外因主要包括民主环境下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网络传播技术的提升与市场的分割、大学生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滞后等。第四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途径,主要从三个课堂的角度帮助大学生认识、走出以及突破“信息茧房”,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