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04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生产试验基地进行。本试验以省种,省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稻田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水稻秧苗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采用旋转组合设计将各因素和试验目标的关系量化;在形态、生理特征和产量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吉林省中部水稻省工节本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因变量为密度和移栽秧龄,密度和秧龄的取值范围分别为6~30穴/平方米和2~5叶龄。试验分为1株/穴和2株/穴两个大区进行。 试验结果表明: 秧龄越长,生长越旺盛,有的处理在秧田就有1-2个分蘖出现;秧龄越大,水稻本田前期株高,干物质,LAI,群体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越大。 插秧密度增大,生育期提前,株高增大,使单穴干物重减小,单穴叶面积减小,单穴分蘖数减少。D18穴/m2/2叶和S30穴/m2/3.5叶在中后期仍有较高的LAI;2株/穴处理的LAI和单穴叶面积都小于对应的1株/穴处理。1株/穴处理密度对群体分蘖的影响大于秧龄的影响,但在2株/穴处理中,秧龄影响较大。 叶绿素含量变化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后期随叶片衰老而下降;中期含量高的处理后期含量降低快。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钟形曲线,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为获取最大理论产量,应该采用的措施为: 1株/穴: 密度top=18.6穴/平方米 秧龄top=2.8叶 产量top=6703kg/ha 2株/穴: 密度top=16.8穴/平方米 秧龄top=4.6叶 产量top=7289kg/ha 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很大。秧龄对本田前期生长影响较大,密度对中后期个体生长的影响较大。秧龄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密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秧龄对产量的影响。在吉林省中部的气候条件下小秧龄,超稀植栽培措施并不完全适合,还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