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宋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被削弱,皇权政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在佛学和道学迅速发展的元嘉思想界,刘宋帝王同时推崇正统的儒学。元嘉三大家以儒学为基础,兼及佛学和道学,不重玄谈,由于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生,元嘉三大作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色,山水诗人谢灵运个性褊急,多愆礼度,思想上儒道佛皆融,诗人颜延之秉持儒家入世思想,个性耿介傲岸,狂放不羁;诗人鲍照一生仕宦坎坷,位居下僚,在思想上信奉儒、道,表现出孤傲脱俗的个性。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文化因子是素退家风、慧远“法性”说、游仙诗的山水描写。在他的山水诗中包含着丰富的佛、道、儒意蕴;他承袭汉大赋的体制,融通前代山水纪行赋的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赋体的创变,大胆摒弃了散体大赋虚拟夸饰的弊端,走进了山水真境,抒发心灵深处的感怀,用心描绘山水美景,达到了山水纪行赋新的境界;谢灵运以“会性通神”的创作理念和对灵感诗学的不懈追求,在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初发芙蓉”的灵感诗学境界。鲍照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儒、道、佛意蕴;他的山水行役诗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桥梁,鲍照通过“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的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他和汤惠休还大量吸收“吴歌”和“西曲”的营养,形成了具有民歌味道和鲜活意象的新诗体,为元嘉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由于江淹“穷力追鲍照”,在诗歌意象、语言、结构、诗风、精神追求方面对鲍照的模拟,使鲍照这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诗人,在后世获得了新生;鲍照对赋体表达方式的突破,使他的赋作形成了“凄艳悲绝”的美学风貌。颜延之精通儒学,爱好玄学,曾经深入研究佛学,在他的诗文中也蕴含着独特的儒、道、佛学意蕴;颜延之的公牍文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表现手法方面和前代公牍文相比具有鲜明的新变特点,他在用典、偶句、字词方面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诗文形成了“错彩镂金”的形式之美。本课题在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谢灵运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矛盾,个中诱因是“益州民变”;谢灵运的《拟邺中集》基本上是模拟《邺中集》而成的,通过对谢灵运《拟邺中集》和《邺中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肯定《拟邺中集》在艺术上确实超过了《邺中集》本身,并且蕴含了谢灵运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鲍照出生寒门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汉哀帝初年迁居上党,东汉肃宗后期迁到东海剡县,晋怀帝永嘉七年以后迁往丹阳。其籍贯应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虞炎收集编订了《鲍照集》,《钦定四库全书》所收《鲍参军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显,我们根据《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录的《鲍照集》可以了解《鲍照集》中的具体作品。颜延之第二次被贬的内因是颜延之得罪了刘义康集团,诱因是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提出警告;颜延之《论语说》的成书和颜延之讲《论语》有关,因皇侃《论语义疏》的流传和散佚,导致《论语说》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约收入《宋书》时作了删改,颜延之的《庭诰》在当时散佚明显,许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上做了辑佚,以图恢复原貌,经过考订认为颜延之以《庭诰》命名的文章有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