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展会赛会凸显了志愿服务的作用,使得全社会掀起了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志愿者精神以其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奉献性等特质,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关注公共生活和担负起公共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的升华、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志愿者精神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人文关怀和公共伦理信念。本文在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者精神等概念辨析之后,首先对西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了解各阶段的特征,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志愿服务的国际机制中去,更好的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先进的运行方式,更好的借鉴外国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机制,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追根溯源,从志愿精神的理论渊源出发,挖掘中国志愿者精神的原型是慈善精神。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慈善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准则和文化瑰宝。我国传统的慈善精神,孕育着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精神。再次,对志愿者精神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中国的志愿者精神不仅仅在于创造服务价值,引导社会精神,推进社会道德进步,更加在于其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社会行为,发挥了广泛的示范作用,使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在日常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以行动牵引、感召、影响社会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者精神的实践就是道德价值的实践。最后,分析目前在志愿者精神的发展和实践中,由于志愿者精神伦理的缺失,使其陷入了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在志愿者精神培育的途径上提出了建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并由此深入实际地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者精神的培育途径进行探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高社会软实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